读史有所思之16——蔡京之死
(2008-12-08 21:14:15)
标签:
病困全社会走私大案人人蔡京三千里 |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
贪官蔡京因事发,被流放至岭南韶关。临行前,他叫人把平日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金银财宝装了满满一大船,身边还带了三个女人。一女不解,问:“大人何故带这么多东西呀?”蔡京笑曰:“此去韶关三千里,一路没钱那行。钱能通神,我没有了权,只要有钱,什么事办不到呀?”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无论到哪儿,一听说是蔡京,开旅店的不给他“开房”,开饭店的不给他“开餐”,开小商品百货店的就是给多少钱,也不出售给他一样东西。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到长沙时无处安歇,最后在城南的一座破庙里因病困交加,饥寒交迫,饿死了。
都说商人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北宋的商人如此痛恨腐败,爱憎分明,着实让人惊讶。然而,我觉得还有一点也同样令人惊讶,那就是北宋时代形成的一个人人憎恶腐败,憎恶贪官的社会环境。
众所周知,上面对反腐十分重视,态度也很坚决。然而,余认为要想取得“反腐之战”的胜利,对于“腐败”,光一味的强调和动员全社会去“反”是不够的。还应引导每一个公民来“憎恶”腐败,象北宋那样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憎腐”的大环境。所以然者何?要“反腐”必先“憎腐”,如果不“憎腐”,甚至“慕腐”,“反”必无力。一有机会,反腐者很可能沦为腐败者的“同盟军”,腐败就会层出不穷。就拿早些年“远华走私大案”来说,一个偌大的厦门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干部“大面积塌方”,关键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厦门已形成了一个腐败横行的“大市场”,人人对腐败趋之若骛,廉洁根本就没有立脚之地。相反,如果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憎腐”的氛围,让腐败者象蔡京一样成为过街老鼠,试想谁还敢再腐败?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反腐”先“憎腐”的重要性,没有创造出一个让“廉”易于生长的优越环境,结果,贪荣廉耻,正邪混淆,黑白颠倒,“腐”也因之成了不治之症!
蔡京已经死了1000多年了,家财万贯的蔡京居然死于饥饿,但愿我们能从蔡京之死中悟出些道理。
(夜半挑灯看吴钩 原创)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无论到哪儿,一听说是蔡京,开旅店的不给他“开房”,开饭店的不给他“开餐”,开小商品百货店的就是给多少钱,也不出售给他一样东西。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到长沙时无处安歇,最后在城南的一座破庙里因病困交加,饥寒交迫,饿死了。
都说商人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北宋的商人如此痛恨腐败,爱憎分明,着实让人惊讶。然而,我觉得还有一点也同样令人惊讶,那就是北宋时代形成的一个人人憎恶腐败,憎恶贪官的社会环境。
众所周知,上面对反腐十分重视,态度也很坚决。然而,余认为要想取得“反腐之战”的胜利,对于“腐败”,光一味的强调和动员全社会去“反”是不够的。还应引导每一个公民来“憎恶”腐败,象北宋那样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憎腐”的大环境。所以然者何?要“反腐”必先“憎腐”,如果不“憎腐”,甚至“慕腐”,“反”必无力。一有机会,反腐者很可能沦为腐败者的“同盟军”,腐败就会层出不穷。就拿早些年“远华走私大案”来说,一个偌大的厦门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干部“大面积塌方”,关键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厦门已形成了一个腐败横行的“大市场”,人人对腐败趋之若骛,廉洁根本就没有立脚之地。相反,如果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憎腐”的氛围,让腐败者象蔡京一样成为过街老鼠,试想谁还敢再腐败?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反腐”先“憎腐”的重要性,没有创造出一个让“廉”易于生长的优越环境,结果,贪荣廉耻,正邪混淆,黑白颠倒,“腐”也因之成了不治之症!
蔡京已经死了1000多年了,家财万贯的蔡京居然死于饥饿,但愿我们能从蔡京之死中悟出些道理。
前一篇:读史有所思之15——胆小的苏轼
后一篇:读史有所思之18——我看齐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