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临沂老吴
临沂老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07
  • 关注人气:2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沂煎饼所包裹的

(2023-12-08 17:52:48)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文化


 临沂煎饼所包裹的


煎饼,是沂蒙山区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以临沂为主,南至苏鲁边界,北到泰安、潍坊南部一带,西至兖州、曲阜一线,东到大海,是煎饼的主要地域范围。

煎饼作为一种主食,它薄硬干粗,曾经是临沂人必备的口粮。

穿越历史长廊,临沂煎饼陪着游子走南闯北,肩背一方烟火,胸怀几多乡愁,抚平了饥饿,慰藉了愁肠,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临沂煎饼,到底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临沂煎饼历史久远,临沂人食用煎饼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齐国(蒙阴)人蒙骜,投奔秦国后,率兵攻打赵国时,发明工具,将东夷太阳饼变大变薄,就成了煎饼,既充饥又易保存,将士们每天吃的饱饱的,打起仗来战无不胜,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大功。后人为了纪念,把制煎饼的工具称为鏊子,煎饼逐渐在临沂地区流行开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

相传,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锅灶尽失,将士们饥饿困乏,诸葛亮让伙夫以水和小麦面为浆,将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后以铁制成锣状物做煎饼,在沂蒙大地上流传至今。

相传,六岁的王羲之随堂兄去城北踏青,走进一店铺,见两间正屋,鏊子支在东屋墙根,放煎饼的箩筐放在西屋墙根。一老妇面向东坐于凳上,烙好一张揭下来,往身后一甩,煎饼飞过屋梁,落在西屋墙根的笸箩内,齐齐整整。一脸惊奇,老妇笑道:“这有啥稀奇的,熟能生巧啊,干什么也非一日之功。”王羲之似有所悟,更加勤奋苦练书,终成一代大家。

传说虽不可考,却多少体现出临沂煎饼的悠久历史。

煎饼,是一种非常有临沂地方特色的传统面食。其做法是将五谷杂粮磨成面糊,放在烧热的鏊子上,用煎饼刮子摊平烙制。

摊制之前,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使得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

当鏊子烧热以后,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煎饼糊所到之处迅速凝固一层,就成了煎饼。

没有凝固的就被刮子带着向前走,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整个鏊子摊满。刮子的长短正好等于鏊子的半径,所以刮子绕场一周,煎饼就成。

为了煎饼质量更好,在上层的煎饼糊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刮子在上面刮一下,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匀。

煎饼很薄,很容易熟,摊糊子时要非常的快,也就二三十秒钟,要及时用铲子沿鏊子边沿把摊好的煎饼抢起揭下,否则就焦了。

摊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决定了煎饼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摊制出非常薄的煎饼来。

临沂煎饼所包裹的

煎饼的薄,便于烤熟,节省燃料,节省时间。

煎饼的硬,须细嚼慢咽,管饱撑饿。

煎饼的干,便于携带,便于储藏,耐放。

煎饼的粗,纤维较多,便于消化,营养丰富。

煎饼就像临沂人的魂,历经越久,越会坚韧不拔,他们率真、阔达、侠肝义胆,气度恢宏,传承着齐鲁大地悠久、深厚的文化。

临沂煎饼的吃法,还是有讲究的:油炸干辣椒,撒一把糊盐,要是有炼猪油剩下的油渣那就更好。拿这样一个煎饼卷给老临沂,那简直是满汉全席都不换。

半肥的猪头肉,卷在煎饼里毫不肥腻,吃得人满嘴流油。

小黄花鱼,炸的透骨酥脆,洒上椒盐卷煎饼。口感绝佳,老临沂人照例要卷很多层,卷的结实,却也吃的很香。

也许外地人会说,不是有煎饼卷葱么?那吃法是早年间的事了,有肉有鱼,谁还吃葱啊?

两千余年的岁月沉淀,临沂煎饼已成为全体临沂人的味觉记忆,时代在变,临沂煎饼也在不断地转变。

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瞄准煎饼这一地域特色食品,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推动传统手艺传承与文化创意赋能手造结合,在小、老、散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大力引导煎饼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为群众搭平台、送技术、解难题,引领群众共同致富。

隐隐记得《舌尖上的中国》中对煎饼的描述,薄软如纸、韧而不破、黄而不焦;咬上一口,筋道而耐嚼,爆发的谷物香气,瞬间充斥整个口腔,越嚼越香,回味甚至有点甜。

作为地地道道的临沂人,深深地知道,做一个煎饼只需要三十秒,但其中传递的是临沂人对美食的追求与味道的执念。小时候总会觉得煎饼太普通,离家后才明白,普通的煎饼对临沂儿女而言,虽卖相普通,却透露着精致和讲究;虽物美价廉,却蕴含着人间烟火和深厚文脉。

煎饼,包裹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味道、曾经的苦难,更是临沂人不朽的生活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炊烟赋
后一篇:海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