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课桌

标签:
情感 |
分类: 文化 |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经历已渐渐淡忘,难以忘却的往往是最平淡的事情,就像童年用过的泥课桌,至今仍印在脑海里,怎么也抹不掉……
我没上过幼儿园,老师让我从一数到五十,取得一年级的资格。我们班独立于村小学之外,不知是占用了谁家的房子,一排四间简陋的夯土墙茅草顶,坐北向南,三间教室,一间办公室。窗户开的很小,室内的光线不好,不过那时候没有近视眼,大家的视力都很好。院子不大,仅有一棵一搂粗的老榆树,肆意地生长着,一点也不觉得荒凉,反倒让人感到馨香。
教室极其简陋,稀泥抹平墙面,地面是坑洼不平的泥土地。课桌是用土坯垒砌的,南北两列。靠北墙的是八行泥课桌,向南是60厘米过道。向南是西三行东四行泥课桌,中间是110厘米过道。再向南是80厘米过道,室内过道成“H”型。室内15套桌椅,30个位子,29名学生。
泥课桌长120厘米,宽50厘米,高80厘米,左前右泥板围封。有高20厘米桌洞,座高50厘米,与后桌一体。特别是桌面黄黄的泥土,想磨砂玻璃一样,虽然平整但不照人影儿,因为坐的人多了,时间长了,黄泥也爆浆的效果。孩子们一进课堂就变得严肃起来,笔直地坐着,认真听老师讲课,我就是这样趴在泥课桌上,从一年级开始,全成就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直读到另村上初中。
那时候尽管条件很艰苦,可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笑容。天真无邪的孩童,每天迈进简陋的校门,像进入世外桃花源一样,适应着这里安静、安全、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每天,小伙伴们都会三五成群结伴沐浴着朝阳,闻着清新的花草香,沿着小路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似乎有种默契,慢慢也就成了习惯。
当上课钟声响起时,孩子们像风一样涌进教室,弄得地面尘土飞扬,麻利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脊背笔直地靠在泥台上,虽然冬天有点儿冷,但这丝毫不影响快乐的心情和求知的渴望。
把书摊开在泥课桌上,昂头听老师讲课,虽然没有如今的多功能课桌阔气,但是有它独特的魅力。一张泥课桌就是一张白纸,就在方寸之间,感受着田野的重托,辛勤地耕耘在同一起跑线上,开拓知识的旷野,追逐人生的金秋。
冬天,尽管穿着棉袄棉裤,刺骨寒冷的北风,依旧穿过墙缝窗口。趴在泥课桌写作业,脸冻得紫一块青一块,脚冻得失去知觉,手冻得红肿粗硬,冻疮裂开几道口子,冷时肿胀僵硬,暖时痛痒难耐,握不住铅笔,但作业必须要完成的。
其实,当时周围都是那样,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只是蘸着父辈们的艰辛和希冀,感受着田野的重托,让一个个生字,就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备注:29名学生,25名考上了初中,3名考上中专,1名升入高中并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