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临沂老吴
临沂老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6,251
  • 关注人气:2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筷子夹起来的历史

(2023-05-03 20:37:12)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文化

筷子夹起来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的智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筷子也跟着潮流出现了,出现树枝箸。夏朝出现筷子萌芽。商代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出现牙骨箸。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出现象箸,具有了一种审美价值,出现青铜筷。最早只有西周的贵族才配使用筷子,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秦汉时,匕和箸同时使用,是最为常见的进食器具,汉代箸形状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相传西汉有位武将,以重约数斤的铁箸进食,以显示其有超人臂腕之力。筷子自元代起成主要餐具,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明朝中期,形态也基本稳定在20~30厘米之间。

    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细小,入土易腐烂,无迹可寻。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但是近五十年来,由於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19934月,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北首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42件骨箸,长13.3-18.5厘米,距今7000年左右,我国较早报告出土骨箸的考古发现。

1972年,陕西省临潼区临河北岸美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骨箸。

1973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000-5000年,1962年,河南省舞阳县舞渡镇贾湖村东侧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8600-7600年,均出土有木质一端平或椭圆、一端较尖或两端皆尖物,有的被称为笄,有的视作锥或针,实际很可能就是筷子,但一时末被确认,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

20043月,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君召乡南洼村夏代墓出土的有一种长度约19厘米的细长骨器,进行科学分析,发现有淀粉残留,有可能是搅拌食物或吃饭时使用的筷子,4000年前的南洼人已经用上了磨制精美的骨筷子,还处于雏形。

1934 12 23 日,河南省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墓出土的6支青铜箸头,木柄部分早已腐朽,是为进餐准备的,它们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箸实物。是中国最早的筷子,学界认为筷子当作餐具使用是在商代。

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

1963年发现,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大波那村木椁铜棺墓,出土铜箸2支,长28厘米,直径0.4厘米,首粗足细,整体为圆柱形,据放射性碳素断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前后。

1989年,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清江北岸东周清江香炉石遗址,出土象牙筷上为扁方体,下为圆形,保存较好,上端饰有十个或十二个同心墨纹。

19778月,安徽省贵池县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春秋墓,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平均为20厘米,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乡东屯渡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漆案、漆盘、漆卮及漆箸,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 3厘米,圆箸实物,距今二干一百多年。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乡东屯渡东汉墓,出土铜箸,长22.2厘米,直径0.45厘米。

湖南省长沙仰天湖八号东汉墓出土铜箸,长35.2厘米,直径为0.6-0.5厘米。

1972年,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出土竹箸16支,各长24厘米,直径0.3-0.2厘米,首粗足细,整体为圆柱形。

1973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凤凰山汉墓,出土了西汉时代的竹箸。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中出土竹制筷笼1件,筷笼里装有竹筷10根,筷长24.5厘米,径0.3-0.5厘米,与现在人们使用的筷子的长度相近,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前167)。

1973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也出土过竹箸。

1976年,河南省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邙山乡浇沟村卜千秋西汉壁画墓,出土有铁箸实物。

1956年,甘肃酒泉夏河青东汉墓出土了铜箸一双。

1985年,宁夏固原原州区开城镇长城村西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银筷子1双。剖面圆形,两头细,中间略粗,最大直径0.3厘米,长9.2厘米。

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实物,距今4000年的面条,或许让筷子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

    据史料记载,

   《论语》《孟子》中都没有使用筷子的记载。到了战国时期,关于筷子的记载越来越多。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礼记·曲礼上》: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在吃小米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周人保持用手抓米饭的习惯,可能是出于对谷类植物的尊崇和敬意,也可能是借此古老而原始的吃饭方式表达对发明食物的先祖的怀念。

  《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意思是在食用羹汤的时候,如果里面有菜,就用筷子把菜夹出来吃了,如果没有菜,就不用筷子。

  《礼记·内则》郑玄注: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原始社会的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放进火灰中,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的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

     《史记·微子世家》:纣始有象箸,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梁祠,出土东汉晚期画像石有邢渠哺父故事图,邢渠拿着筷子夹着一个食物送到他父亲的嘴里去,案上摆着筷子还有勺子,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画面。

    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另二位面前的案上放有箸两双,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与曹操进食时失匕箸的场景,匕箸是当时主要的饮食工具,箸主要材质多用竹木制成。汉代筷子的形制基本与现在的筷子相同,真正符合筷子作为餐具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箸的制造和使用基本延续前代,以竹木箸最为普遍,还有金属箸、玉石箸、牙角箸等。上层贵族则喜欢用名贵物材制作的箸,其中以银箸、犀牛箸、象牙箸为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桃源大世界赋
后一篇:筷子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