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文化 |
螭吻,又名鸱吻、鸱尾,龙之第九子,一说龙之第八子,一说龙之第二子,与鱼所生,龙头鱼身,一说鱼头鸟尾;形似兽,一说形似鱼;好远望,属水性,口阔嗓粗,喜欢吞火,常常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常站立于建筑物屋脊的两边,作张口吞脊状,是宅院守护,驱邪纳福,安居乐业的神兽。
螭吻,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形象。螭吻外形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
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护宫殿。
早期螭吻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那时祂的名称叫“鸱尾”。鸱尾是在晋代以后出现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经所称的两神的座物摩羯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南北朝时的鸱尾形象在云冈龙门石刻中多见,许多文献资料上也有关于鸱尾的记载。晚唐以后,鸱尾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因此这时的名称也由鸱尾改变为鸱吻或叫吻兽。
螭吻在佛家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是所有消防人员、警卫等的守护神兽。人们常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尤以作屋脊镇火的兽头为多,做张口吞脊状,并佩戴一宝剑,守宅驱邪,为纳福神。
螭吻是瑞兽鱼龙的别称,能喷浪降雨,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古人是非常忌讳“火灾”的,因为古代的房子,木质结构比较多,一旦着火,便可能烧着一大片,水能灭火,因此,古人称“着火”为“走水”。古人常把螭吻刻在房屋内部结构上,认为这样能够防止“走水”
螭吻的原型一说是海洋里很温顺的蓝鲸,一说是大型鲤鱼,相传在远古时期,鲤鱼越过龙门,才能飞升成龙。如果在此之前偷吃了海里的龙珠,那就算飞升也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的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