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错图偷地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文化 |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
从小家境贫寒,勉强吃饱饭,非常喜欢读书,家里没钱买书就给人打工,以换取借书、读书的机会。买不起灯油,就挖大墙缝,晚上借用邻居家透过来的灯光读书。在《诗经》方面深有研究,在其他方面就不太行。仕途在并不平坦,应试射策(汉代一种考试取士的方法,考官将不同提问分别写在策上,然后将策翻过来,考生任选其一并作答),八次失败。第九次,匡衡仍没有深刻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作答时文不对题,中了丙科,获得太常掌故的身份,调补平原文学。成绩虽差,但好歹做了官。
汉宣帝不喜儒学,没有重用匡衡。
太子刘奭很喜欢儒学,对精通儒学的匡衡有好感,登基为汉元帝,在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的推荐下,提拔了匡衡,从郎中、博士、给事中到光禄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九卿。建昭三年,任命为丞相,被封为乐安侯,总管全国政务,封地三千一百顷(百亩为一顷)。匡衡穷怕了,总想着占便宜,利用地图的标识错误,将封地的面积多划了四百顷,当时称之为专地盗土。
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潭、大太监石显是一党,三人互相有不少把柄在手里,在汉元帝时,蒙受帝恩,没有谁敢去触匡衡的霉头。
汉成帝继位,匡衡见风使舵,上书弹劾石显旧日恶行,石显被罢官逐回老家,在半路忧愤绝食而死。
汉成帝建始三年,地方郡国重新核定国界,匡衡被人上奏弹劾:位列三公,却罔顾国家法律,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明知重新核定封地边界,仍然据为己有。汉成帝念在匡衡过去勤政为民的份上,不治罪,贬黜为庶人,但匡衡的政治生涯结束了,彻底让他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