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蝲毛子,又称八角毛,学名刺毛虫,系刺蛾的幼虫。长约6公分左右,背部都有美丽的花纹,并立着八撮对称的毒刺,边上还有两行一撮撮的毒刺,除头尾外,肚子中间有若干元宝形的凹陷,利用身体的收缩在树叶上蠕动,再依靠中间这种元宝形的凹陷吸附在树叶上而不至于掉下来。我国常见的有黄及绿两种幼虫。由卵、幼虫、蛹及成虫,组成了的生长过程。一年两代,6、7月份各一次,10月份开始结茧过冬,茧小小的,和花生米差不多大,壳坚硬表面有花纹,常常牢牢地附着在树丫上。来年5-6月就从茧中钻出来羽化成刺蛾,刺蛾产卵变成幼虫。
蛰蝲毛子喜欢栖息在杨树、榆树、臭椿树上,初夏,树木刚迎来枝繁叶嫩、生机盎然的时候,蛰蝲毛子也纷纷登场了,不知不觉地侵入到绿叶上,开始了免费的大餐,看那原本翠绿欲滴的树叶一下子片片都成了薄纱网,真是可恨之极。
蛰蝲毛子众多的刺毛接触皮肤后可断折,毛腔内的毒液注入皮内,可引起皮肤剧烈瘙痒与疼痛,有时痛得像火烧一样,被螫伤的皮肤中心可有小丘疹,痒痛症状可持续数小时或更久。被蛰蝲毛子螫伤了在皮肤科称之为刺毛虫皮炎。引起刺毛虫皮炎的另一种方式是毒毛污染其它物品,如晒洗的衣服、被褥、尿布,当人再接触这些粘有毒毛的物品时,可间接引起皮肤损害。
我以前就吃过蛰蝲毛子的苦,记得被螫伤最重的一次,要数上高中时的一个夏天,我赤膊在一个坟地里割草,无意中碰了一棵刺槐树,我浑身都被蛰蝲毛子蜇伤了,痒痛得半夜里都睡不好觉。故每当看到蛰蝲毛子,总要找来石头之类的来敲烂它,以图个快活。
蛰蝲毛子的毒液是碱性的,根据酸碱平衡原理,在被蛰蝲毛子螫伤后,应当涂上酸性物质,如稀盐酸、食醋才是。但过去都习惯用肥皂水洗,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吃抗组胺药物,涂红花油、皮炎平之类都有疗效。记得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胶布反复粘毒毛,也有将蛰蝲毛子弄死,用其腹内液体涂患处也很管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