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顺 , 我喜欢这里

(2012-01-08 19:14:32)
标签:

旅行

滇西南

和顺

古镇

侨乡

分类: 行走天下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意即不冷不热之地,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开始被称为“河顺乡”,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同国内其他古镇相比,这里多了些大气,少了些商业味道;多了些文化古韵,少了些喧嚣浮躁。河边洗衣的大姐,悠悠做生意的店粗壮,刚刚放学的小朋友,就连路边趴着的大狗,全都如同这六百岁的古镇一样,淡定,从容,自然。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当年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时派兵将驻守腾冲安寨,后来到了明中前期正统年间又有一部分和顺的先民从四川、南京、湖广等地奉命沿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涌入高黎贡山,至此屯垦戍边,世代生息繁衍,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今天这些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汉人代们,仍固守着先辈的文化与传统。这里的建筑,无论是牌坊还是道观,都传递出浓郁的汉文化的传承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乡镇,居然有着一个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有8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和顺图书馆,不要说与世界著名图书馆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一般藏书数十万、百万的地市图书馆相比也难望其项背。但是,把它放在西南边垂的位置上,放在偏僻农村的环境里,放在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节点上,放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至少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顺图书馆是中国农村当仁不让的第一图书馆。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它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0年后年新馆舍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至今里面仍保留有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源泉”,天放题的“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以及胡适、廖承志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人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了村中的建筑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人世世代代外出闯荡,都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这里形成了亦商亦农亦侨亦儒的生存方式,也孕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的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忽然滴起淅沥的小雨,眼前的这一幕,让人不由想起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身处这世外桃源般的古雅环境,不由让人心生恍惚,仿佛置身于千前之前,而晚唐的那场雨,也好似一直滴到了今天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了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它们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正有一个乐队在和顺录像,他们的乐声吸引了游人也加入其中,载歌载舞,好不欢乐。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在这山青水秀的无忧乐土,长寿,是自然的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炊烟袅袅升起,我也饿了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腾冲县最著名食物便是它了---腾冲大救驾。

 

      据说明朝灭亡后,大西军拥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来到昆明。两年后,清军三路入滇,吴三桂率军逼近昆明,永历帝李定刘文秀二将率军西走,至腾冲时断了炊,当地老百姓炒饵块(类同年糕的米制品)奉上。永历帝叹,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因此,腾冲炒饵块就被称"大救驾"。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在和顺,我脑中不时地会因眼前所见而自然地冒出几句田园诗。其实很希望能够触情生情,有感而发自己呤诵出一两首,可惜肚子里木有啥墨水呀,只能见到瀑布便“飞流直下三千尺”,见到青山绿水便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唉,每次在看到令人惊艳的美景时,心中尤其痛惜自己木文化,悲哀啊和顺 <wbr>, <wbr>我喜欢这里

 

 

  

     那还是抒发一句大白话吧:我喜欢这里。 


 

 

---------------------------------------------------------------------


 

 

PS:和顺官方网站:http://www.ynheshun.com/home.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翻越高黎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