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地图,遥远的大海和神秘的高原,通过横断山系的几条巨大的山脉连结到一起,高黎贡山便是其中的一段。从保山到腾冲,便需要翻越这个著名的断裂纵谷区。

蜿蜒于大山之中的滇缅公路几经改建扩建,面貌已经大变,现在是
320
国道(上海-瑞丽)的一段。行走在这里,很难不让人感叹即便是现在,修出这样一条穿越群山的路都绝非一件易事,而在抗战时期物资贫乏技术远不及现在先进的条件下修出这条救国路,实在是了不起的壮举。


穿越于高山峡谷间的道路修得困难,行起来也不容易。一路上路窄弯急坡陡,路旁便是悬崖绝壁,路面通常是几十公里的长下坡接几十公里的长上坡,稍有疏忽,便会看到我在路上拍下的这一幕。所幸车上的人无恙。

沿途的风光,美得难以言表。高山与大江之间的这片美丽的土地叫潞江坝。战国时,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就从这里穿过。
驮着蜀布、丝绸漆器的商队从蜀地出发越过高黎贡山后,抵达当时的集散地腾冲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或继续前行到达伊洛瓦底江上游,越过钦敦江和那加丘陵到达印度。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器皿、宝石、海贝当然还有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马帮进入中国。彼时,北方的丝绸之路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于是这条从西南通往印度的古道,便成了沟通中国与外面世界的惟一通道。
可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们,对这条通向印度民间的"秘密通道"全然不知。这样的情形大约持续了两百年之久。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蜀布与邛杖及蜀郡商人私下通商印度和阿富汗的情形。这之后,这条民间商道才进入了帝王的视野,并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
这条西南丝绸之路当年还有个听上去很有些武侠色彩的名字:蜀身毒道。当然,身毒不是中了桃花瘴或是花斑毒蝎等身体中毒的意思,身毒是古代对今天印度国名的音译。

顺着山路弯弯绕绕,两边的景致不断变换。在此处竟然看到了一片片的油菜花。真是应了那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高黎贡山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因为特殊的地史与生态环境,使它成为冰河时期动植物的"避难所",至今这里仍有着众多濒危的物种。

山谷里密密生长着茂盛高大的乔木,苍绿的树梢刺破云雾,直探到我的车窗前来。山壁上植被葱茏,层叠着整片艳红的高山杜鹃和被称作植物中活化石的桫椤。遇有飞瀑四溅之处,缕缕青碧色的云烟随水声腾起,融入飘荡游移的山雾中。这里的空气,几乎要滴出水来。



然而,高黎贡山为更多人所知却不是因为它的自然雄奇,而是因为,它曾是二战时期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战场。在这里发生的北斋公房战斗,是滇缅抗战中最为惨烈战役之一。
远征军在这里与日军反复激战争夺七次,死伤累累。其时正值高黎贡山雨季,大雨瓢泼,北斋公房位于海拔三千多米处,温度与山下相差非常大,虽是五六月间,但山上异常寒冷,而远征军则穿着初夏的衣衫,并且给养缺乏。很多人不是战死,而是活活冻饿而死,这在今天,几乎无法想象。
如今的北斋公房,只剩下几堵残垣断壁,但耳旁呼啸的山风犹在讲述当年那段惨烈的往事。

高黎贡山孕育的龙川江到德宏州与芒市河汇合后称瑞丽江,进入缅甸后汇入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而在高黎贡山,它只是一条朴素而美丽的河流。

正如所有的人类文明都与河流有关,高黎贡山人的历史也都与河流有关。高黎贡山几乎所有的村庄,所有的炊烟都是在河流旁边出现的。

田里五彩纷呈:红色的高原上开垦出的梯田错落有致,成片的金黄色是收割过后田地里留下的水稻杆;白色的地膜,成片成片看起来,象一条条饱满的珍珠项链,而绿油油的一块块,是甘蔗。

碧绿的江水,连绵的高黎贡,还有凤尾竹掩映的傣族村寨。

最美的风景,永远都定格于旅途中的惊鸿一瞥。

--------------------------------------------------------------------------------------------------
PS: 关于滇缅公路的修建,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段视频,了解一下那段被现代许多人遗忘了的历史。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ixHaPbcGn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