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省博物馆(5)

(2025-11-07 08:47:06)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健康

教育

分类: 国内旅行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金覆面下颌托,杨辉墓彩釉陶俑、立耳大铜釜、夜郎的套头葬习俗、四川遵义道界、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5)

贵州省博物馆藏品总数有8万余件,民族文物、贵州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和文化多样性的各类文物为馆藏亮点,其中中国苗族服饰库和中国苗族银饰库位居全国第一,镇馆之宝为东汉铜车马。 

展品有铜马车、平播钟、贵州清江协中军部司之关防铜印、镂狮铜带钩、漆耳杯等。

夜郎国,

作为战国时期“南蛮”之一,因“道不通”,直到西汉时期才被中央王朝了解并载入史册。作为具有标识性的夜郎文化形态,“套头葬”直到西汉中晚期才因中原文化的逐渐融入而发生变化,最终消失。这件“套头葬”铜釜,见证了夜郎在与中原的不断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入华夏的过程。

司马迁在《史记》记载: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为探寻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派汉使来到古滇国和夜郎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汉孰与我大?”面对汉使,滇王与夜郎侯提了一个相同的问题。
    史载,夜郎是西南地区古老的地方政权,辖区内族群繁多,以百越系的僚人、南蛮系的濮人为主体。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夜郎政权的统治阶层及主体成员是彝族先民,因为现存的众多彝文文献都有关于夜郎历史的记载。
    夜郎国大致兴起于战国时期,其起源与竹崇拜有关。《后汉书》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夜郎国王因此也被称为竹王。据彝文史料记载,夜郎主要经历了四个王朝,分别为武米夜郎、洛举夜郎、撒骂夜郎和金竹夜郎。
    相关研究表明,夜郎国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盘江流域,到西汉金竹夜郎统治时期夜郎国达到鼎盛阶段。《后汉书》载:“西南夷者,有蜀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髻左衽,邑聚而居。”根据汉朝曾在夜郎设置的犍为郡和牂牁郡的版图,大致可以推断出夜郎国的统治范围:西到朱提,与滇国接壤;东到且兰(沅江上游),与黔中郡(武陵郡)相接;北到大娄山,和巴蜀接壤;南到交趾,与南越相邻。夜郎国总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在西南地区可谓大国。
    此时夜郎政权,其治下方国达22个之多,拥兵十万,足以威慑整个西南夷地区。因此,《史记》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此外,夜郎王与滇王是西南夷地区仅有的两个被汉朝赐予金印封王的首领,可见夜郎当时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地位。
    夜郎王在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前28—前25)带领22小国叛离汉朝,被牂牁郡太守陈立平复,随之灭国。夜郎终因“自大”而付出了代价。

夜郎的套头葬习俗
贵州赫章可乐墓葬遗址的年代从战国一直持续到西汉晚期,与夜郎政权相始终,应是夜郎政权统治的核心区域。
    在可乐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夜郎习俗——套头葬
    套头葬是一种用铜洗、铜釜或铜鼓等器物套于死者头部的下葬方式,其中绝大多数为铜釜。套头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仅在墓主人头部套一件器物;二是在墓主人头部套一件器物的同时,脚部也套一件器物;三是在墓主人头部套一件器物的同时,脚部垫一件铜洗。
    为什么要实行套头葬?学术界普遍认为,使用套头葬的墓主人,通常为类似巫师的神职人员,用于套头的器物便是其身份象征。在宗教仪式中,“巫师”将铜釜戴在头顶,作为沟通神灵的法器;他们去世后,人们仍然希望他们能够与神灵世界沟通,以达到护佑族群的目的。也有专家根据套头葬墓葬中普遍出土了具有使用痕迹的兵器随葬品,认为墓主人可能为军事长官或有一定地位的武士。
    考古发现,可乐遗址中的套头葬经历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演变过程:战国中期以前未出现套头葬现象;战国晚期,始现铜洗垫头或盖头现象;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始现铜釜套头现象;西汉前期,铜釜类型和数量增多,套头葬现象达到鼎盛阶段;西汉中期以后,套头葬中开始出现汉式铁釜,并不断增多;至西汉晚期及东汉早期,夜郎墓葬形式及随葬品与中原基本无异,套头葬习俗完全消失。
    
立虎辫索纹耳大铜釜
出土于可乐遗址中一座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套头葬墓,其与可乐遗址前期造型风格简单粗糙的铜釜截然不同,极具装饰意义,是套头葬铜釜中制作工艺最精美的一件:其肩腹部装饰一对圆雕立虎,两虎昂首长啸,威武不凡;两虎颈部装饰一条海贝纹项圈,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玉豹颈部项圈十分相似。此外,墓主人颈部还有一枚铜印,印文为隶书“敬事”,属典型汉式印,应与西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后,汉廷对夜郎地区的管辖有关。牂牁郡设立后,大量汉人迁入夜郎,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化,对当地的精神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可乐遗址
位于可乐河两岸的丘陵坡地上 ,占地面积约9.4平方千米,文物主体包括汉代遗址和战国时期的当地少数民族(夜郎)遗址和墓葬两类,出土有战国至秦汉时期大量文物,具有“套头葬”等独特丧葬形式。可乐遗址对研究古代夜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对于研究古代夜郎文化与汉王朝在古夜郎地区的行政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

可乐遗址汉代城址出土大量青铜戈、矛、钱币、瓦当、花纹砖等建材及陶、铜、铁等生产和生活用品。夜郎文化遗址距汉城约1千米出土石器、铜器、陶器。汉墓一般规模较大,随葬少量金、银、玉等饰件及铜、铁、陶器等物;少数民族墓群出土有少量陶、铜、铁、漆器等随葬品。截至2024年1月,可乐遗址已发掘370座墓葬,出土文物2000余件 。

明杨辉墓彩釉陶俑
为明代文物,1986年出土于贵州遵义团溪杨辉墓,现藏贵州省博物馆 。该陶俑群由70件彩釉陶塑构成,包括骑马俑33件(佩剑6件、捧印1件、吹号4件、背物8件)和步俑37件(持物14件、敲锣打鼓击镈9件、侍从13件、牵马1件),骑马俑最高29.5厘米,步俑高矮不一且最高27厘米 。此组陶俑阵容庞大,通过多样化造型生动模拟明代仪仗队伍中不同人物的姿态,再现了墓主杨辉生前出行的盛况。杨辉为播州土司,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袭播州宣慰使职,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系当时播州最高统治者。陶俑群以其数量众多且造型丰富,成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及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镶宝五凤冠
是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一级文物,1953年出土于遵义高坪杨相墓。该冠为五翟冠造型,主体采用金银铜合金材质(以金为主),重1388克,是仅次于明定陵皇后凤冠的珍贵冠饰。冠体呈半球形,表面饰有五只凤凰纹样及博鬓、花卉、蝴蝶等装饰,镶有数百颗红蓝宝石,运用打胎、累丝、錾刻等细金工艺制作 。该冠系嘉靖年间播州杨氏第28任土司杨相为两位夫人打造,按《明史?舆服三》记载,土司夫人本无资格佩戴五翟冠,此冠反映了明代土司僭越礼制的地方特权 。2025年国家文物局复核将其列入贵州省一级文物名录 。

朝天关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地处屯上缓坡沟谷地带,前临深沟,筑两级转角露台,坐西向东布局。
该关始建于南宋时期,为海龙囤东大门重要关隘,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加固重建。现存城门残高9.8米、进深6米,匾额“朝天关”三字为杨应龙亲题。关城采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结构,向下连接瞭望四角亭,向上衔接飞凤关遗址,并与高达14米的石城墙共同构成封闭的独立城堡式防御体系 。其阶梯式瓮城残壁及褒忠祠遗迹,被推断为屯前军事指挥中心。杨应龙因进献木材获赐飞鱼品服,将该事迹铭刻于关隘匾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关城遭毁。1979年文物普查首次科学确认其遗迹位置,2012年考古队系统勘察记录建筑形制,确认其为海龙囤六道雄关防御体系组成部分,2015年随海龙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华阳县
建县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初名蜀县,由成都县析置,为蜀郡郡治成都府的附郭县。乾元元年(758年),更名华阳县,治所曾一直在今成都城内。

“华阳”系古地区名。《尚书·禹贡》说:“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华山之阳”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相当于古梁州)的历史。南朝宋今陕西勉县西北、四川剑阁南设置过华阳县,分别在北魏、隋代废弃。

自唐代始,华阳县便以“百业云集,市廛兴盛”而饮誉川西,是近代中国西部“洋务”和“兴商”的发祥地。区域内有蜀中“首街”东大街、赞为“百年金街”的春熙路、源自宋代的染坊街小商品集散地、始建于民国的全国四大劝业场之一商业场。清朝末年,华阳县白家场镇的“肥肠粉”闻名中外,食客络绎不绝,后为成都府内美食之一。

改土归流,
就是废除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滇、黔、桂、川、湘、鄂6省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呈请,实行改土归流,随即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广大地区普遍推行。主要措施为废除原有土司世袭制,由清政府分别设置府、厅、州、县等行政机构,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 

改土归流实现了西南民族地区与内地政治制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充了清朝势力。改土归流也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催动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改流之后,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出更强烈的全国性特征,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观和民族观的形成。

施秉苗族独木龙舟
全长77.8米,宽2.5米,由龙身、龙头和龙尾组成。 龙舟配备160支挠片(桨),由160名浆手、20名舵手、鼓手、锣手和火铳手共同操作,总计180人参与。 龙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独木龙舟传承人张先文领衔制作。

"中华苗族第一龙舟"是2016年贵州施秉县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而打造的苗族独木龙舟,全长77.8米,宽2.5米,由龙身、龙头和龙尾组成。该龙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先文领衔制作,配备160支挠片(桨),由160名浆手、20名舵手、鼓手、锣手和火铳手共同操作,总计180人参与。2016年6月28日,1560名壮汉和4台吊车将其送入水中,并在端午节期间进行了表演和吉尼斯世界纪录申报 。活动期间举行了龙舟巡游、祭祀仪式、比赛及万人"姑妈"回娘家等民俗活动,展示了苗族独特的龙舟文化。

东汉铜车马
是东汉至西晋时期的青铜文物组合,1975年出土于贵州兴义东汉墓,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该文物由铜车、铜马及仪仗俑群组成,原物为一车一马,总长1.12米,通高0.88米,采用分铸组装工艺,通过销栓、子母扣等技术连接,马身呈昂首奔腾姿态,车身包含轮轴、车舆等部件。 铜车马分为辎车与轺车两种形制:辎车为封闭式车厢,推测为官员女眷用车;轺车为四面敞露式公务用车,印证汉代车舆等级制度。

镇馆宝铜车马
马身由11段构件组合,车身分驾马、轮轴、车箱三部分,仪仗队列包含斧车、轺车等14件铜塑 。因仪仗骑吏数量超过东汉礼制,结合墓葬断代研究,被重新考证为西晋时期文物。其铸造工艺与广西、越南出土器物的关联性,为研究汉代西南地区文化交融提供了实物依据。

东汉铜车马仪仗俑群铜塑,规模庞大,一共有14件。其中骑吏俑两件、持矛骑马武士俑四件、持戟骑马武士俑及斧车、主车、轺车、辇车组成。铜骑吏头戴平顶帽,身穿交领服,在俑群中的脚色应该为领队小吏。铜斧车是出行仪仗队列中的前导车,车为双曲辕,双辕后部承长方形舆。御奴作跪姿,双手拱举,作执辔驾御状。斧车是出行仪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车上立斧以示权威。铜轺车由车、马、伞、御奴和伍佰组成。伍佰头戴冠,着长袍,右臂前伸,手直指,走在车前辟道。铜辇车是出行时官吏家眷乘坐的车,由车、马和一将军奴组成。

立虎辫索纹耳铜釜
为贵州省博物馆藏西汉时期青铜炊器,出土时侧立套于死者头部用于套头葬,器壁外留有明显烟炱痕迹,印证其作为实用器具的历史功能。该器物采用敛口折沿、鼓腹圜底造型,肩腹部对称装饰带有项圈贝纹、卷云纹及斑纹的圆雕立虎,釜腹上部纵向配置两只辫索纹环形大耳,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 。

立虎辫索纹耳大铜釜,年代:战国至秦汉。规格:通高32.8厘米,口径44.3厘米 。出土地点: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可乐遗址。


虎纽铜錞于,
战国时代的文物,(展出标志为汉代文物)通高35cm、肩宽29cm、腹径22-27.8cm,于1958年株洲废铜库采集。器呈蒜头形,顶端椭圆形,侈口平盆,平顶中间饰一卷尾立雕虎,颈饰项圈,倨牙翘尾,虎身饰云纹。肩部隆起呈圆鼓状,直体比肩窄,器身中空,腹横截面呈椭圆形,腹外壁两面饰虎纹,虎头上刻太阳纹,张口露齿,长卷尾,作行进状,甚为凶猛。器底口部一周饰斜角云纹。器身两侧可见从顶端延伸而下的一道范线。器表有锈,呈浅绿色。

虎纽铜錞于,战国时代的文物,(展出标志为汉代文物)通高35cm、肩宽29cm、腹径22-27.8cm,于1958年株洲废铜库采集。 器呈蒜头形,顶端椭圆形,侈口平盆,平顶中间饰一卷尾立雕虎,颈饰项圈,倨牙翘尾,虎身饰云纹。 肩部隆起呈圆鼓状,直体比肩窄,器身中空,腹横截面呈椭圆形,腹外壁两面饰虎纹,虎头上刻太阳纹,张口露齿,长卷尾,作行进状,甚为凶猛。 器底口部一周饰斜角云纹。 器身两侧可见从顶端延伸而下的一道范线。

东汉车马车牛纹砖

有的砖面上只有单纯的牛车或马车形象,有的则添加了人物、树木、小狗、小鸟、阙等元素,使画面更加丰富饱满,如一块牛车纹砖上,一人扭头阔步走,衣袂飘飞,另一只手拉着牛车,身边还跟着一只小狗,人的前方还有 “阙” 和一棵树,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永元十六年青釉硬陶罐
永元罐为东汉时期陶器,现藏贵州省博物馆,1965年出土于贵州平坝马场六朝墓。
罐体采用轮制工艺烧制,火候高且硬度接近青瓷标准。器表施黄褐色釉,釉面多剥落,残存部分呈细碎鱼子纹,肩、腹部饰弦纹各一道,早年损毁的四系经打磨处理。器型呈直口、圆唇、斜肩、鼓腹、平底特征,高26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7.2厘米。
下腹刻三十三字隶书铭文,由右而左绕器三匝,明确标注制作时间为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该器铭文字数之多、记载之详在汉代同类陶器中罕见,铭文研究涉及通假字、贵州酒文化及汉代酿酒业,学术价值突出。


红崖古迹,
原名 红岩碑,位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晒甲山(又名红崖山),距 黄果树大瀑布 约7公里 。 
遗迹分布在长50余米、高20米的赭红色崖壁上,现存19个铁红色神秘符号,形似篆隶混合体,最大达1平方米,非镌刻形成且颜色经久不退。 1982年正式定名为红崖古迹,20世纪50年代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粲墓
由于早年被盗过,随葬品幸存不多。杨粲墓石刻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多种技法,有圆雕、高浮雕、低浮雕、减地雕及线刻,是杨粲墓石刻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石刻的和谐统一,多种技法交替运用,互相配合,以求得最好的艺术效果。

石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仿木结构建筑物、器用家具、花卉、鸟兽等,皆围绕着中心人物烘托渲染,处于辅助地位。石刻人物有:墓主、文官、武士、侍童、女官、力士、进贡人等,形象大多塑造的很生动而具有个性,杨粲墓中有28尊人物造像,尊卑贵贱,各得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青岩古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