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夏商西周时期(2)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旅游健康 |
分类: 北京 |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连续王朝的统称,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夏朝由禹之子启以世袭制取代禅让传统后建立;中期盘庚迁都殷墟;周武王联合诸侯牧野之战灭商建周,推行分封制度。三代形成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文明体系,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爵、斝等酒器标志早期礼制诞生,殷墟发现大规模都城遗址与甲骨文遗存,西周确立鼎簋组合的食器礼制。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君,历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等政权更迭;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高峰,形成以觚、爵为核心的祭祀体系;
周代通过宗法制与井田制强化统治,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三代都城遗址如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洛阳东周王城等考古发现,揭示出早期国家形态与城市规划特征。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等商周青铜重器,印证了三代文明的辐射范围与艺术成就。
二里头遗址,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
、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
、“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主要文化遗存为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3500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二里头遗址是一座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
[23],开创了中国古代都邑制度的先河,其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实证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二里头遗址于1959年开始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4年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72]。其遗存可分为四个时期,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使中国历史由"多元化"的邦国时代进入到"一体化"的王国时代,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
,被称为“最早的中国”,其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
[7]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绵不断传承下去。
殷墟妇好墓
妇好墓深7.5米,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
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
洛阳东周王城,
位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为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
洛阳东周王城平面大体呈正方形,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有四面城垣和三个城角,大部分位于西工区中西部,面积约9平方公里
。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城址核心建筑物的宫殿群落位于城内的西南隅
。考古人员在城址西北部发现了东周时期烧制陶器的区域;在西南隅建筑群基址东侧、瞿家屯村东北,共探出粮窖80余座;同时,在城外还发现了大型的馆驿性质的建筑遗迹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天子驾六”保存完好、规模宏大。揭开了洛阳东周王城陵区的谜团,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布局提供了珍贵资料。
“天子驾六”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城东部,发现了397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和18座车马坑。“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开启了洛阳市对文物遗址保护的新尝试,不仅对“天子驾六”车马坑进行原址保护,还对同时发现的其他陪葬坑就地回填。依托“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址原状建设遗址博物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