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8)

标签:
旅游历史健康教育文化 |
分类: 国内旅行 |
观测天象星宿的【浑天仪】



张骞出使西域,文化交流

青铜制造方法

活字印刷术的活动字盘


古代运送大火炮的架车

最早蒸汽机

【三国魏国指南车】

【东汉冶铁水排】
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屯溪磨坊
大约出现在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的皖南屯溪地区,是一组综合性谷物加工机械。磨坊中间竖有立式水轮,水流冲击水轮产生动力,水轮中轴延长,中轴转动时既推动水砻、水磨、水碓同时工作,把稻谷脱粒并磨成浆舂成粉,成功的实现了多种作业的同时进行。屯溪磨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马钧造三国指南车
马钧对机械的研究最开始于织绫机,他反复试验,最终使织绫机机的结构简化了很多,操作更加方便,也提高了织绫机造的颜色、花纹和质量。
马钧制造了指南车。指南车,也叫司南车。一个木头人站在车上,向南伸出手臂,不管车怎么转,他的胳膊总是指向南方,所以这辆车可以用来指示方向。
最早的蒸汽机
这台蒸汽机在技术资料缺乏、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诞生,经过反复研制和改进,于1863年7月成功制造出来,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浑天仪的发展
中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史籍记载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
落下闳制造的浑仪观测天象,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距度、五大行星的运动情况等等,为制定《太初历》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我国古代的浑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次改进。
第一次
在东汉,傅安和贾逵给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因为黄道和赤道有一个23度多的交角,加了黄道环可以更方便的测量太阳的位置。后来又有人加了地平环和子午环,浑仪就完整了。
第二次在唐代初年。李淳风把浑仪由两重改为三重,之前的浑仪分为两层,外层为六合仪,包括地平环,子午环和赤道环,是固定的。内层为四游仪,包括赤经环和窥管,能够旋转,用于对天体目标观测。李淳风在两层中间增加了三辰仪,三辰是什么呢?三辰就是日月星,三辰仪就是三个相交的圆环构成,分别为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对应太阳、月亮和恒星的位置,三辰仪可以绕着极轴在六合仪里旋转,四游仪又可以在三辰仪里旋转。
第三次多重环结构的浑仪虽是一杰出的创造,在天文学史上也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要把这么多的圆环组装得中心都相重合,十分困难,因而易产生中心差,造成观测的偏差。二是每个环都会遮蔽一定的天区,环数越多,遮蔽的天区也越大,这就妨碍观测,降低使用效率。为解决这两个缺陷,从北宋起即开始探索浑仪的简化途径。
沈括由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取消白道环,借助数学方法来推算月亮的位置;二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遮蔽的天区尽量减少。
到了元朝,郭守敬对浑仪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拆除了层层相套的圆环,取消了黄道环,并在仪器上加设了正方案,这便是他创制的简仪。
后一篇:国博:其它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