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小公园,不是公园是历史!

标签:
旅游历史教育健康文化 |
分类: 粤闽港澳 |
汕头小公园,多有介绍,去了才知道,小公园是一个中心老街区。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街区原貌。
小公园的概况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的小广场,名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形成城市街区。
总面积72.43万平方米,较好地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街区原貌,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
汕头小公园,成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结构分为一轴、两核、三区。
一轴即潮人精神家园轴,是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核心、以安平路为轴线,通过标志性建筑的改造、公共空间的塑造、交通的梳理、文化的凸显等手法打造。
两核包括百载商埠文化核心,以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等形成;骑楼风情文化核心则是展示传统骑楼建筑的文化核心。
三区包括小公园片区、安平西片区和现代居住片区。
小公园反映汕头开垖历史
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作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
是近代开埠的34个城市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较为完好的开埠区和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承载着不少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
清嘉庆元年(1796年)前,汕头就因港口而带动商业贸易的兴起。先是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沿老妈宫向西的海岸发展。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逐渐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并形成了行街、顺昌街等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共有店居200余间,即俗称的“闹市”。
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作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
汕头城市建设历史
汕头在遭受民国七年(1918年)潮汕大地震和民国十一年(1922年)“八·二”飓风灾后,汕头老市的平房旧房倒塌无数,急需进行恢复重建,重新规划改建的倡议应运而生。民国十一年(1922年),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编制“市政改造计划”。
民国十二年(1923年)汕头市政厅将编制好的市政改造计划上报审批,因政局原因未予批准实行。民国十五年(1926年),鉴于当时汕头自身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两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汕头市政厅将重新修订的规划再次报呈广东省政府。在获得省政府的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行。汕头市政厅着手对老市区进行规划改建,划分出工、商、居住、游乐等功能分区。
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经设立市政厅的汕头形成了以小公园为核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格局,建筑上以装饰美观、中西结合的骑楼建筑为代表。
其中利安路以西片区是原汕头商业商贸发展的核心区域,集中了较为出名的商店、酒家、银号、客栈、戏院以及邮局等公共商业服务设施,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
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中国第七位。
前一篇:南澳岛:灯塔不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