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枕(1)

(2019-11-16 21:30:09)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杂谈

收藏

馆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
瓷枕(1)
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时期为多,釉色五彩纷呈,造型多式多样。
瓷枕(1)
窑口以唐宋以来北方产区的河南、河北为主,有巩县窑、磁州窑、登封窑、宝丰清凉寺窑、定窑、耀州窑以及南方的长沙窑和景德镇窑等。瓷枕(1)
这批陶瓷枕数量之多,品类之众,窑口之广,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瓷枕(1)
表彰香港文物藏家杨永德爱国情怀,1993年博物馆设专门展厅两百多件陶瓷枕,反映瓷枕源流和兴盛情况。
瓷枕(1)

瓷枕(1)

瓷枕(1)

瓷枕(1)

瓷枕(1)

瓷枕(1)

瓷枕(1)

瓷枕(1)

瓷枕(1)

唐代更有今人耳熟能详的《枕中记》故事——“黄粱一梦”,寄托了很多世俗的愿景与哲学的洞见,这也是之后陶瓷枕之所以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当时的枕小巧便携。

北宋诗人张耒有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云:“ 巩人作枕坚且青, 故人赠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凉风生, 脑寒发冷泥丸惊。”诗中描述了瓷枕的特征——青且坚, 功能——消炎蒸, 并且对其功用作了夸张性的描绘——入室生凉、 脑寒发冷。而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元代《枕赋》枕上体现得更加明确,265个字把瓷枕的产地、特征、功用、意义与制作者交代得一清二楚,说明了陶瓷枕不仅能使人摆脱酷暑之困,产生凉爽快意,还有警示追思之用,这就赋予了陶瓷枕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宋代是中国陶瓷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陶瓷枕也在宋代以后走出富贵豪门,迈入寻常百姓家,它不单是一种卧具,还兼有观赏、陈设与警示价值,纹饰多来源于自然景物和民间生活场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与习俗、时尚和追求。此时器型变得更丰富,体形更大,枕面也变得内弧,而且前低后高。一方面也是因为五代、宋以后人们的发式已趋于简化,很容易盘梳,所以不必拘泥于睡觉时一定要保持发型,而这时陶瓷枕的形状显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头部及颈脖的自然生理弧度而设计的,造型更科学、更合理,增加了后脑与枕垫物的接触面,终于成为可长时间枕睡的头枕。


宋金是市井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广大用户的多方面需要,除了唐、五代就有的扁矩形、束腰形、元宝形枕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的造型,如几何形的长方形、圆形、腰圆形、八角形、八边形、六边形和如意形、如意头形、台座形、花瓣形、扇面形等;仿生形瓷枕有仿人物的卧童枕、卧女枕、胡人牵狮枕等,仿动物的卧狮驮叶形、虎形、蟠龙座枕等,仿植物的荷花形枕,仿日常所见所用的车轮枕、建筑枕等等不拘一格。品类有高温白釉枕、黑釉枕、褐釉枕、青白釉枕、青釉枕和低温绿釉、黄绿釉、三彩枕等等。装饰技法已少见唐代的绞胎,但更加多彩多样,有胎装饰的戳印花、刻花、划花、剔刻花、模印,釉彩装饰的单色釉、花釉、三彩、点彩与釉下彩绘的白地黑花、黄地褐花等。胎装饰与釉彩装饰相互结合,就构成多姿多彩、五花八门的艺术世界,不过在辽金以前还都是以胎装饰为主。生产陶瓷枕的窑场也普遍增多,扩展到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尤其是河南境内鹤壁、修武、济源、新安、焦作、密县、巩县、登封、禹县、宝丰、鲁山等地窑址均烧造陶瓷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社会对陶瓷枕的需求之大,特别是当地民众的需求。如河南密县、登封窑的珍珠地划花枕,定窑的白釉划花枕,井陉窑的白釉印花枕,修武当阳峪窑的剔刻花纹枕;山西晋南地区的白釉划花枕、文字枕、虎形枕,;江西景德镇窑的影青枕,吉州窑的绿釉枕等各具特色,都是此段时期的优秀代表作。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宋元陶瓷枕以河南、河北、山西磁州窑系的产品为多,磁州窑系的瓷器面向大众,种类繁多,在宋元众多民窑中独领风骚。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尤其是釉下彩绘技法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限,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全新的综合艺术,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20世纪40年代,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棉花软枕传入我国,并逐渐普及。瓷枕在延续使用了1000余年之后被各类软枕逐步取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瓷枕并未完全消失,现在还有零星使用,只是和民间的各类漆枕、手工绣花枕等一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行渐远。如何保护与传承与枕相关的技艺与民俗遗产,是值得我们共同思索的问题。(转自新浪收藏 来源《收藏》杂志 陈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