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哥达海滨黄昏:伞(6)阿拉伯人

标签:
旅游情感时尚图片文化 |
分类: 埃及旅行 |
阿拉伯人
是指西亚和北非讲阿拉伯语的居民。现代阿拉伯人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种族,血缘性的如汉族一样的单一民族。
“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世界上跨国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是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估计约2.3亿人。
阿拉伯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
早期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样,同属闪米特人的分支。根据伊斯兰传统的说法,阿拉伯人的祖先是易斯马仪(以实玛利),而易斯马仪则是伊斯哈克(以撒)的同父异母兄弟,是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的长子。因此,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是兄弟,这一对兄弟的纷争已经有一千四百余年了。
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内部,阿拉伯语为阿拉伯国家官方用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分为众多方言,使用阿拉伯文。自6世纪起使用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部分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
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人部落,他们认为自己是以实玛利的后代。在历史上与亚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犹太人)等有亲缘关系。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后,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完成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8世纪中叶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大食”)。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建都麦地那,后移至库法。倭马亚王朝(661~750)迁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迁都巴格达。10世纪起,国势渐衰,并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哈里发政权。1055年塞尔柱土克曼人攻占巴格达,东部哈里发国遂亡。西部各哈里发国也随之先后覆灭。但哈里发的名义一直延续到1258年。
阿拉人贡献
阿拉伯人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带到阿拉伯帝国各个角落,取代了当地语言和宗教,同时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学、医学、史学、数学、天文、建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物至今遍布于西亚、中亚和北非。早在阿拔斯王朝(中国古书“黑衣大食”)时期,阿拉伯人即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经内陆走丝绸之路。“怛罗斯战役”后,阿拉伯人不仅控制了中亚,还得到了造纸术。经海路到广州、泉州、扬州等地经商,并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国。在巴格达还设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
阿拉伯经济
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以游牧和商业为主业,后来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大部分阿拉伯人开始转向定居生活,一部分阿拉伯人仍过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半游牧民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阿拉伯马,兼营农耕。仍坚持游牧的阿拉伯人亦称“贝都因人”,主要饲养骆驼,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复仇残余,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仅存纯游牧部族之一。
阿拉伯习俗
盛行嫡堂婚姻,个别地方尚有交换婚和临时婚。传统住宅一般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区居民多住用棕榈叶和芦苇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筑的小房。因为天气炎热,当地人大多喜欢将床搬到屋顶睡觉,以便于乘凉。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