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何园”与何芷舠(1)

标签:
罗哲文何芷舠扬州何园持志大学 |
分类: 长江三角洲旅行 |
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到扬州是春节初四.扬州何园,号称晚清第一园,是必看的.何园的历史人物历历在目,何园主人何芷舠和他的家人又是一个徽商的传奇故事。由牡丹厅、帖壁假山、船厅、读书楼、蝴蝶厅、水心亭、复道回廊、湖石山、赏月楼、同仁馆、玉秀楼、骑马楼、楠木厅组成。
下图牡丹厅,由屋嵴檐上的雕刻得名。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
下图是“帖壁假山”,进门一侧便是。从复道曲折南行,便到了赏月楼,又称怡宣楼,这里是全园赏月最佳场所,园主人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
下图是“船厅”,整座厅形似船形,周围以鹅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纹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
池的南面有一座湖石假山与水心亭隔水相望,这座假山在建园意境上来观察体味,不由得让人领会到“空山新雨后,天清晚来秋。明月松尖照,清泉石水流。”的意境。[
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它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游客即使在雨天,也免遭淋漓之苦,尽情欣赏全园美景。廊的东南两面墙上开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绕廊赏景,步移景异。
玉绣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此处为主人会客的地方。楠木厅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运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采光效果极好
何园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历时达13年,占地1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今仍有一株。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主人何芷舠,故称“何园”。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园主49岁何芷舠归隐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历时13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一件压轴之作,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称之为“晚清第一园”。园主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部分采纳西方建筑特色,广泛使用新材料,使该园取众家园林之长而又出新。
不仅督促子弟读书,亦教训子弟入世经商。家训十一条《出处进退之规》道:“今人知出而不知处,知进而不知退。凡读书不遂,即鄙农工商贾之事而不屑为。所以有济世之才而无资生之策者多矣”。
何芷舠,安徽望江县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即指此地。许多望江人安徽人走出家门,成就了许多徽商或红顶商人的传奇,何家正是如此。其父亲何俊是进士,曾经是李鸿章部下,所以何芷舠仕途较顺,从知县一路做到三品道台,曾做过湖北的江汉关监督、汉黄道台以及扬州的两淮盐运使等。何园的画像上说其官到一品,只是皇帝的封的虚爵,实际也就做到三品。
1883年49岁的何芷舠辞掉汉黄道台官职,来到扬州从吴氏购得片石山房,花了十三年修成了人称“晚清第一园”的何园。他觉得做官没出路,在湖北任上就边做官边经商,对他来说经商更有前途,经商可以让他家业兴旺,只是何家的文人气氛让他风雅许多。他首先是个商人,其次才是文人。
1901年年近70的何芷舠卖掉何园上海去了,他的进取精神尚在。在扬州经商不错,此时海运的兴起代替漕运,津浦铁路横空出世,扬州失去了交通大动脉的卓然地位,不在是个繁华都市了,也不是个经商的好地方了,上海却是经济中心了,商人的何芷舠当然看到了这点。
在上海期间何芷舠并没创办实业,买了一些公司股份,参与管理。晚年他重视法律,希望创办教育,将两个孙子何世桢何世枚送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法律,两位均获法学博士。两位学成后,在20年代创办了“持志大学”,此时何芷舠已逝世,算是实现其夙愿。持志大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持志大学于1924年在上海创办,到1939年国民政府9月14日下令停办。校舍由1942年日本人在此建立第二日本高等女学校(即女子高中)。光复后一度作为暨南大学校址(一院)。1949年8月,暨南大学被肢解,并入复旦大学等各校。1950年2月,暨南大学一院原校址被上海俄文学校所占据,上海俄文学校随后改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3年,又改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1956年,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94年,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