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箭在弦上”,是记者职业的特点。

(2009-09-11 08:11:39)
标签:

川藏线报道

突发性事件

立刻出发

杂谈

分类: 杂谈

《论记者》专著连载之十二(第二章,4)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句话常用于军事。毛泽东曾把这句话作为题词,赠送给民兵,用来概括民兵那种亦农亦武,平时生产,战时随时准备应征入伍参战的特点。和平时期,这句话也适用于一些职业,尤其是一些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的工作,记者工作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突发性事件催促着记者出发。

记者的采访报道中,有大量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哪里有重要的突发性事件,哪里就会有记者的身影。自然灾害的发生地、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现场、意外事件的出现地点,都是记者要火速赶赴的地方。可以这样说,除非有保密限制,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有影响的突发事件都将纳入记者的采访计划。

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将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预见的。突发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还有一些意外事件,这些都是记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到通知就要立刻出发采访报道的新闻。

自然灾害当中,水灾、旱灾、地震、台风、暴风雪、等等,都属于人类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灾害。这些主要源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性事件,对于它的发生地点和时间人类无法预测。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水旱灾害,人们不清楚什么时候地震将降临某个城市,人们不知道台风将在哪里形成,人们不知道暴风雪会袭击哪一片草原。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预测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人类现有的知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搞清楚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人们现有的能力还无法控制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规模和影响程度。因此,记者什么时候将可能奔赴自然灾害的发生地,记者将在灾害发生现场遇到什么危险,永远无法预知。可是一旦灾害发生,无论多远多近,无论什么时间什么日子,记者都要立刻出发。

突发性事件中的重大特大事故,主要是指由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事故。当然,有时重特大事故当中还夹杂着一些自然原因,导致事故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给事发现场的相关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由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原因酿成的事故,应该说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类事故总有发生。有时,是因为有人故意捣乱破坏;有时,是因为人们疏忽大意;有时,是因为管理不善;有时,是因为阴错阳差酿成;各种原因不一而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类事故的发生,随时可能出现。然而,对于事故会不会发生,事故何时发生,一般人不可能知道。但是,对于一些了解内情的人,应该是清楚的,他们知道事故早晚要发生,具体时间也许他们说不准,但是后果不会不知道。对于一些并非故意的重特大事故的肇事者本人,只要他们是智力健全的,只要他们是懂得相关知识的,对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应该说他们也是明白的,只是存有侥幸心理,试图要蒙混过关,得过且过。这样,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他们或者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又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曾经提出并向有关方面反映过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最终酿成祸患。至于人为地制造的事端,当事人以破坏社会生活为目的,本身就要保密,别人更 不可能知道。对于记者来讲,他们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一样,一般不可能知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事故发生,他们就会接到通知,立即赶赴现场采访。

还有一些意外事故,更是人们无法预见的:市内交通偶然堵塞、见义勇为行为在特定的场合出现、商家与客户发生纠纷、重要特大刑事案件发生、球场会场发生骚乱、等等。此类情况发生,记者都会立刻出发。

记者在到达事发现场后,立即就要投入采访报道工作之中,了解事故的发生原因,了解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了解事故的善后处理情况,了解当事人的反映,了解有关各方的意见,等等。采访工作在到达现场后就会紧张地开展起来,记者争分夺秒地要将事件搞清楚。在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的同时,记者就要准备草拟新闻报道的梗概和骨架了,待到思考成熟了,就要动笔写新闻报道了。时不我待,为了尽快报道新闻,采访一结束,就需要记者立即写出来,拍摄出来,发送出去。这是指“来之能战”。

(二),各种各样的新闻线索催促着记者出发。

除了突发性事件之外,平常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报道,也可能随时召唤着记者立即出发。发现了一个好的新闻线索,群众提供了一个好的新闻素材,记者就会立即出发采访。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个的奇特人物,有一种有趣的事情,有一段奋斗的经历,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有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等等这一切,都有可能催促记者出发。

记者要进行报道,报道的事件不会等待记者准备好了再发生,或者等待着记者到了现场后再继续发展,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新闻事件总是在催促着记者行动,记者一旦得到有价值的报道线索,他们会立刻出发。

(三),对优秀品质的追寻及对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探索催促着记者出发。

一些优秀的记者,还不满足于仅仅报道一些琐碎烦杂的日常事物,还希望挖掘到表面现象背后更复杂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希望找到最典型的事件,找到最具有说服力的实证。为此,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多的思虑,更大的代价,才能完成此重任。他们将跑更多的路,将更多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将更多地形成并推翻自己的看法和构思,将面对更多的争议和麻烦,甚至是攻击和诋毁,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更有甚者,优秀的记者还希望接触到最能震撼人心的精神,还希望捕捉到最质朴的人格,为此,他们也要随时准备出发,赶赴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并且,这种优秀的精神和人格,更多的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炼就,只有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才能生成。这种时候,为了采访,也是为了精神的满足和愉悦,记者几乎是在追寻着一种境界。为了这个理想中的境界,他们如同“夸父追日”一样地执着,如同“女娲炼石补天”一样不辞辛劳,去探访那些劳动者的业绩,去寻找那些创业者的苦与乐,去用真切的现实感动自己,也是为了感动更多的人。

成都电视台《今晚800》节目组,19973月,由负责人叶文林带队,记者郭月和韩剑参加,在初春来临之前,大雪仍然覆盖着群山的时候跟随当年首批进藏运输部队走川藏线进行采访报道。这是一次充满了生命危险和极限挑战的采访,也是一次感人至深与收获颇丰的采访,这是他们自找的苦差事和苦难磨练,也是他们感到自豪和幸运的采访。

《今晚800》是一个时事新闻类栏目,内容以社会热点新闻为主,报道事件、追踪人物、背景透视、舆论监督。在一次采访一位军嫂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三千里川藏公路线不仅是一条通往世界屋脊的坎坷之途,同时这条路上饱含着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蕴藏着丰富的新闻资源,他们决定亲身体验并采访一趟川藏线,并选择了每年冬末春初最艰苦最危险的一趟行车时间。

川藏线是起始于成都、终点到达拉萨的一条国家物资供应线。由于地质地貌的特殊性,沿途路况异常艰险。这条公路线地处高海拔地区、常有泥石流雪崩发生、公路会有塌方、山洪可能暴发、等等,险情常常出现,每年都有军人牺牲在这条运输线上。

行前,他们作了较充分的资料和思想准备,准备去吃苦去承担危险,准备去体验在这条艰难之旅上人们所受到的磨难,去感受人们在川藏线上工作时的精神和境界。同时,写实性地报道在川藏线上行车的司机和在兵站驻守的军人的事迹。

在川藏线上有无数个兵站,维护着这条世界屋脊上的公路通道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此行采访的一个重点就是兵站的生活和工作。在新沟兵站,他们拍摄部队领导查夜的镜头,撩开大车的车篷,部队的领导在跟里面的战士说话。记者没想到,每天夜里还有人睡在车上。天气寒冷滴水成冰,为了保障物资安全,一半的战士要露宿车里。战士们苦中作乐,戏称这是“东风旅馆”。据说,部队的家属到兵站,听说“东风旅馆”的笑谈时,不禁要凄然落泪。

在新都桥兵站,记者眼见一个小战士因高原缺氧倒下去了,那一天,还有几个战士在排队准备吃饭时连着昏倒。这里海拔大约4000多米,新兵到这里一般都有高山反映,有时再加上恶劣天气,会有成片的战士昏倒,如果再患有感冒,很可能并发肺水肿。而这种病在高原上抢救不及时,随时都有可能断送生命。记者到此,采访任务加重,两位男记者还能坚持采访,一位女记者感到恶心、天旋地转,呕吐、嘴唇发紫、喘不上来气,只有吸氧。兵站的负责人说,刚上来的人要慢慢走,而那些汽车兵一到兵站,就要维修车辆,准备第二天行程,怎么能慢行和休息呢。第一次上高原的新兵,年纪都很小,开着五吨大卡车在恶劣的路况下行驶一天,有多累可以想见,他们却没有半句怨言。

在整个旅途上,风雪交加的夜晚、塌方雍堵的路面、大雪中无法正常行驶直往沟里打滑的车身,让记者不寒而栗。由于从事着需要报道新闻的工作,记者们被戏称为“是一群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在初上路的时候,他们还担心没有什么可以报道呢。经过一番路途的艰险,看到这条运输线上士兵们的艰辛,他们开始感叹一个有灵性的生命在川藏线上是多么的脆弱,开始不断地祈祷,希望汽车兵一路平安。不仅如此,川藏线上的军人还要长年舍家别妻离子,面对这茫茫的雪山和不尽的长路。曾有一位团长,儿子患有重病时他却要上路了,近一月的行车运输任务结束回来时,儿子已经离他而去。不能守护在重病的孩子身边,甚至不知道孩子已经离开人世的消息,不能见上孩子最后一面,让他悲痛不已,硬朗的七尺汉子抱头痛哭。然而,哭罢,再上川藏线,这就是川藏线军人的事业工作和生活的写照。据说,像这样的故事在川藏上还有许多。

川藏线上,有一个个供运输车队和过往人员露宿的兵站,兵站的战士与汽车兵一样辛苦,汽车兵是动中有苦,兵站的战士则是苦在静中。他们长年忍受着高山反映的折磨,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生存,这还不是他们最感到痛苦和难以忍受的,最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兵站生活中无限的孤独和长久的寂寞。每一个兵站人数并不多,周围很少有人烟,长年见不到多少人。有的兵站周围是蛮荒之地和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很少见到动物和植物,他们感到自己是荒漠中孤寂的生灵。为此,他们格外呵护任何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那些小动物让他们看到了灵动的生命,仅有的几棵廖落的植物受到他们百般崇爱。他们的顺口溜是:“白天兵对兵,晚上数星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战士们听一首唱给士兵的歌曲,就能感动地落下泪来。他们的一副对联却写道:风雪相伴有苦有泪,星月相随有思有盼。这样的文字,在诉尽心头的愁苦的同时,也充满了希冀和祈愿。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些战斗在川藏线上的军人呢?记者们一直在寻觅着答案。一位兵站的领导说:“你想知道答案吗?我告诉你。谁让我们是军人,谁让我们是川藏线上的军人!我们也有家,我们也不想上。但身为军人,这就是你的职责。你得奉献,你得随时准备牺牲。作为共和国的军人,没有理由不为国家分忧。”这些话掷地有声,是肺腑之言,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

记者们也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说:“什么是可歌可泣,川藏线上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可歌可泣!我们有责任尽量做好这个节目,否则对不起三千里川藏线上的战士们。1”几乎是无需太多的语言,只要记者走在了川藏线上,成为了川藏线上的一员,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就有了许多的题材,就有了报道的才思,就有了膨湃的激情。几乎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一路的记录和纪实,一路的白描和点染,伴随着一路的感动和欣慰,就收获了一路的行囊饱满和素材丰富。尽管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曾有过怎么拍摄,拍什么的疑惑;也曾想到过如果仅仅是一路上跟随着车队的晓行夜宿,是不是能反映出川藏线的艰苦和官兵们的精神风采呢。上路后的所见所闻,很快就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再往前走,体验到的真实情况和采访到的事迹人物,就让他们不再担忧没有报道内容了,最后他们甚至意识到了曾经有过的担忧是多虑了。

经过后期的精心编辑和制作,19975月,成都电视台《今晚800》栏目在两个星期里,连续播出了长达10集的电视新闻纪实专题片《在三千里川藏线上》。这个每集长达20分钟的专题片,在成都市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退伍的老兵看后,非常感谢记者把川藏线上的故事搬上了电视屏幕。他们说,过去总感觉社会不理解他们,现在看了电视的报道,感到欣慰,社会是理解他们的。川藏线运输部队领导更感谢《今晚800》节目的报道。他们说,过去川藏线上下来的军人难安置,自打节目播出后,地方上争相接收安排川藏线上的汽车兵。还有,原来部队打算在成都建个干部休养所,为了地皮和价格的事扯了几年皮,节目播出后,那个业主单位主动找上门,居然说道:原来你们在川藏线如此艰难地为国家工作,以前的事不说了,地皮按你们的报价再少一些给你们……。部队的领导说:我们川藏线上的全体官兵,真的十二分地感谢成都电视台,感谢你们《今晚800》的记者!我们要为你们请功!

据说,节目播出后,成都征兵工作比往年报名踊跃。经了解,不少报名者都是看了《今晚800》的“川藏线报道”,认为当兵最能锻炼人,主动报名的。这次川藏线报道能在社会上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让记者们感到始料不及。

应公众的要求,《在三千里川藏线上》这个节目,曾在成都电视台反复重播,四川省20多个地、市、州电视台也同时播出。这个节目还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节目中编辑播出。节目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这个节目的成功,还提高了一个电视专栏的影响力,节目播出时,这个栏目的收视率提升了五个百分点,公众由此对这个栏目的关注程度有所增长。由此可知,报道的受关注程度,几乎与记者采访报道的艰辛程度是成正比的,记者只有付出的多,才能采访到好的题材和素材;记者花了功夫力气,冒着危险吃了苦头采访到的内容,才可能是难得的真品和精品。

人们常说,新闻报道中好的题材是“可遇而不可求”,而成都电视台的这次川藏线采访是工作中“遇”到的,更是他们以敬业精神克服困难求之而得来的。他们当记者,不仅是箭在弦上随时准备出发,他们甚至还自讨苦吃,把自己推上艰难险阻的路上,去追寻那些感人的精神和动人的事迹。

记者工作要记录社会现实,要采访报道社会现象,记者的工作无法杜撰事实,不能捕风捉影,不能道听途说,只能是哪里有需要报道的内容就奔赴哪里采访。这样说起来,记者的职业具有从属和依附的性质。这种从属的性质是指,记者只是记录和报道事件和人物,记者不是创造事件和人物。记者报道的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记者的职业要随时准备出发的特点。

作记者,要随时准备出发,要能够尽快地报道新闻。箭在弦上,是记者职业的真实写照。


1 郭月:《蜕变的经历》,载《用事实说话,中国电视焦点节目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