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中山陵

标签:
建筑祭堂陵墓孙中山中山陵 |
分类: 长江三角洲旅行 |
24年前,曾拜谒过中山先生陵墓,今又重访,品读这座陵园。
中山陵没有石人石马的神道,只是一路宽阔厚重的石台阶,每个人走在上面,都有仰望和亲近,肃穆庄严;中山陵没有皇家的龙纹雕饰,只是两旁的雪松龙柏银杏,色彩简洁而单纯;中山陵没有金黄琉璃瓦顶和棕红的权贵色泽,只是单纯的灰白建筑上深蓝的琉璃飞檐,简洁明快而持久;中山陵没有金银财宝陪葬,只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随从,主人的身份依然高贵。中山陵是目前中国最辉煌的陵园,历代将相王候无与伦比。
中山先生在世时,奔走十数年呼吁三民主义,忧国忧民,其情可钦。推翻清朝廷后,中山先生无意作官,一生为民生民族民权,深得各界尊崇和爱戴。他的人格品德高于权力,超越意识形态,中共、国民党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如是说。
国民党做了件好事,为中山先生建造了一座神圣的殿堂,高山仰止,鞭策后世。后来的政府和官员们保护了这座陵园,也是功德。
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西边的天堡山和东边的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
孙中山遗愿安葬钟山,南京民国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
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也有称:警世钟)式图案。吕氏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了,年仅36岁。建筑师将其生命融入中山陵,他最伟大的设计和最后的杰作注定传世久远。
1931年中山陵工程次第落成。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牌坊、长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
中山陵陵墓大门至墓室,高差70米,平距700米共分大小十个平台,计392级台阶。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8个平台。
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门,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