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学哲学教案 |
第六章 胡塞尔的科学哲学
第一节
一、导论
胡塞尔现象学的两个方面:
胡塞尔的现象学首先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现象学方法,其次也要成为一种严格科学的现象学哲学。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主要是还原,作为哲学的现象学主要是构造。
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下面,仅介绍与科学哲学关系更为密切的现象学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意义:
现代社会越来越彻底地理性化;现代生存已分裂为技术世界中的没有精神的此在,和个人世界中的充实的此在。
必须寻找一个具有家园感的完整生活世界。
在这方面,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36年)所引进的“生活世界”概念,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
“生活世界”概念包含着对现代科学的彻底批判。但这种批判不是在根本上否定科学,不是要回到前科学和前技术的时代,而是要对科学以及作为科学基础的哲学进行更新。
现代哲学分裂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传统,胡塞尔的思想对于这两方面都具有亲和力,能够在两种哲学之间发挥一种中介作用。
一方面,胡塞尔最初是一位数学家,与第一种传统非常接近。把胡塞尔的现象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相结合的尝试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胡塞尔后期对生活世界的先验分析,可以防止历史的丧失。生活世界问题与存在哲学和诠释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又在哈贝马斯的社会哲学中获得了特殊的意义。
二、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构造问题
(一)现象学构造分析的一般任务
在自然的观点中,对象和世界都是客观的、自在的、与意识无关的。
胡塞尔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由纯粹意识构造出来的,是现象世界。
那么:纯粹意识是如何构造出这个世界的?
人们又如何会形成世界的存在信仰?或者说,存在信仰的动机是什么?
这就是构造研究的一般任务。
(二)构造分析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作为哲学,现象学的基本课题就是:
研究作为显现(Erscheinung)或“现象”(Phaenomen)的世界,
对世界的显现方式予以解释性的构造分析。
这个由意识所构造的世界,这个现象世界,就是胡塞尔晚年的“生活世界”!
(三)构造分析的出发点
在自然的观点中,人的兴趣指向被给予的对象,却忽视了给予方式本身。
现象学的反思就是要专题化地展现这些给予方式本身。
给予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接近实事的、本原的(originar)直接给予方式;
另一种是依赖于其它给予方式的间接给予方式。
其中,间接给予方式依赖于直接给予方式:
间接给予的表象都多少缺乏内容,需要“充实”自身;
只有直接给予方式才能创造出具有实事内涵的原初对象。
所以,对意识的构造分析必须以本原的给予方式为出发点,
描述本原体验如何建立对象,这些对象随后又如何成为自在之物,
本原给予方式如何超越其当时性(Jeweiligkeit)而获得确定对象和存在信仰。
这种现象学因而又可以叫做先验哲学。
(四)意识所构造的对象分属于不同的对象区域
意识所构造的不同对象隶属于不同的对象区域;
不同的对象区域具有不同的本质结构。
这些本质结构是通过本质还原方法而被认识的。
胡塞尔《观念2》中将一般存在物分为三个区域:空间中的物质自然,
动物的(有灵魂的、活的)自然,
精神的人的世界。
各区域的存在由各区域存在论来规定;
研究各区域的具体科学也先天地由各区域存在论所设定。
(五)意向体验之间的联系和层次性
意向体验有接近实事的:知觉;
有非接近实事的:期待、回忆、思维等。
任何意向体验都与本原给予方式联系着,因而也相互依赖着:
接近实事的意识与本原给予方式直接联系着;
非接近实事的意识包含着对本原性的前依赖;
同时又依赖于其它意向体验,
奠基于其它体验之中。
对空间事物的知觉在所有体验类型中都被设为前提。
在知觉和其它意向体验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奠基关系”;
其它意向体验没有知觉是不可能的,而反过来则是可能的。
与此相应:
在知觉中给予出来的存在区域(物质自然)也就成为基本的对象区域。
被意向地体验到的世界,由此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层次性。
海德格尔的批判:
对现成之物的知觉和在知觉中给予的现成对象,都不是基础层次。
知觉与现成之物都有别于源始的“视”和“上手之物”,是第二性的。
胡塞尔承认知觉另有基础:
尽管知觉是构造实在世界的基本体验,但它在更深意向体验中又有其基础。
在更深的意向体验中,意识构造着非空间的对象。
三、知觉作为构造范例
知觉尽管不是奠基序列的开端,但仍然是一般意向意识的范例。
(一)原初的知觉与当下拥有
直观(看、视觉)是原初的知觉:直观是以不参与的方式看对象,看对象的本质关系;
直观给予是本原的给予方式。
当下拥有:直观作为事物的当下显示,意味着当下拥有(Gegenwartighaben)。
当下拥有不同于当下化(Vergegenwartigung):回忆表象、想象表象等。
当下拥有不意味着事物在任何方面都是当下的:事物向我展示出它的正面,
但其它方面仍然隐蔽着。
(二)视域与事物知觉
映射、权能性与视域:
知觉给予事物的各种方式都是“映射”。
映射有两类:现时映射:当下进行着的映射,把事物直观地显示给我。
非现时映射:作为可能性而被我意识到的映射。
其中,现时映射依赖于非现时映射。
非现时映射处于我的权力范围之内,又叫“权能性”(Vermoglichkeit)。
由权能性(非现时映射)所构成的可知觉场就是视域(Horizont)。
视域的非课题性:
知觉总有其视域。
但视域总是非课题性的:我的注意力总是朝向被知觉事物(这张桌子),
而不是朝向作为可能给予方式的权能性。
这些权能性始终是非课题的。
对事物的知觉是一种预期:
对事物的知觉必须不断运用视域中的权能性而了解对象的其它规定或联系,
它始终是对已处于视域中的、又是非直观的给予方式的一种预期。
通过这种预期,事物作为某物而被意识到;
其存在则超越现时给予性,而具有了“自在的”、“客观的”色彩。
(三)知觉的构成要素
预期或知觉的出发点:
预期或知觉的出发点是现时的同时又是非课题的映射。
这种映射并不是作为对象而与我发生关系。
因而必定是包含在我的主观活动之内的某种东西。
意识的实项因素与非实因素:
因为这种映射包含在主观活动之内,所以就是意识中的“实项因素”。
对象本身的属性(比如白色)被认为是外在的,因而属于非实因素。
对象性的非实因素(白色)以非对象性的“实项因素”(白色感觉)为基础。
素料(Daten)或质料(希腊文Hyle,德语的材料Stoff):
非课题的现时映射,作为实项因素,构成感觉内涵(白色感觉),
这种感觉内涵又叫做质料或素料或感觉素料(Empfindungsdatum)。
感觉具有非对象性的内涵,感觉素料不是内部对象。
但感觉非课题地发挥作用,却使意识朝向对象,获得对象的颜色、味道、形状等。
感觉已经成为对象世界的质料。
立义:
质料是要显现对象的特征和关系的。
意识于是为杂多感觉内涵立义(aufgefa遲),使之对象化,从属于对象的统一性。
感觉素料就以这种方式被解释、被统摄(apperzipiert),对象物由此展示出自身。
意向活动:
对“质料”的这种立义、构形或“赋予灵魂”,就是意向活动(Noesis)。
通过对质料的意向活动(构形),被知觉事物就构造起自身。
共现:
现时给予的感觉内涵,给统觉提供一个出发点,
统觉随即超越感觉内涵,而使“事物”在这内涵中显示出来。
事物是一个整体,但在现时给予中,事物永远不会在所有可能的方面展示自身,
它总是在单方面的透视(Perspektive)中显示自身。
但其它透视的可能性被我意识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共同当下的。
这样的共同当下拥有(Mitvergegenw鋜tighaben)就是“共现”(Appr鋝entation)。
共现包含了更多经验的权能性,开辟了权能性的游戏场,使得视域得以构成。
而视域的构成就是构造。
意向相关项:
对象处于视域之中,在感觉内涵方面,它始终具有多于现时显现的成分。
这种更多成分是由共现引起的,但对象由此就被看作自在的、超越的东西。
现象学拒绝这种理解,而把这种对象叫做意向相关项(Noema)。
意向相关项的双重含义:
a意向相关项是指众多给予方式联合的焦点,杂多性的集中之所,仅仅作为诸规定性的承载者,是抽象的统一体,是从整个设置中抽象出来的对象。——这种含义是指“意向相关项的核”(noematischer Kern)。
b指完整意义上的对象,包含着杂多给予方式显现给意识的所有规定性。
构造就是意义促创:
意向相关项(对象)的双重含义也就是“意向相关项的意义(Sinn)”。
所以,构造同时也是意义给予(Sinngebung)或意义促创(Sinnstiftung)。
通过构造,意识就超越自身及其“实项”(reell)成分,
而朝向作为意向相关项的“实在”(real)对象。
四、知觉之前的意识构造
(一)感觉与动感(Kinasthesen)
在知觉之前,意识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构造,感觉及其动感意识就是其中之一。
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通过动感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对感觉的现象学描述。
感觉不是被动的:
感觉内涵是是实项的(reell),不是实在的(real);
但这种实项因素并不是被动的、尚未与世界发生联系的质料,
感觉一开始就包含着行为,包含着主动性,包含着世界。
感觉是以动感(Kin鋝these)的方式进行的:
在感觉的过程中,意识并不是纯粹被动的接受站;
所有感性印象都是通过切身的动作而获得的:我运动我的眼睛而获得颜色印象,
运动我的脑袋而获得形状印象,
运动我的手而获得重量印象等。
因而,感觉和身体的运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感觉就是动感。
只有现象学才能展示动感:
动感属于给予方式,是习惯性的、非课题的动作,因而很容易被忽略。
在知觉受到干扰时,会出现有意识的感觉行为。
但只有按照感觉显现自身的方式来纯粹地描述它,才能真正展示感觉的动感方式。
感觉的主动性在于其综合作用:
感觉印象不只是个别的材料,感觉所提供的并不是一幅关于世界的点描画。
感觉具有综合作用,感觉内涵一开始就显现出领域、形状和造型(Konfiguration)。
感觉的主动性体现为“联想”和“结对”:
联想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机械作用,而是感觉的构成过程。
联想就是一个给予意识唤醒另一个给予意识。
这种“唤醒”又会导致两个意识给予性之间的“结对”(Paarung)。
引起联想和结对的两个给予性之间的联接成分,或者是两者的相似性,
或是另一种“接触点”。
(二)、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是最源始的意识:
在奠基构造系列中,时间意识是比“联想”更深的事件。
它以更基本的方式使意识的形式联系得以形成。
它的综合是构造的基础层次。
时间意识的存在形式——时间性(时间态):
意识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的体验之流,
各种不同的体验又都是“我的体验”,因而构成一个统一体。
意识体验之流的这种多样性的综合统一就是时间性(时间态)。
时间性(时间态)构成时间意识的存在形式。
本原时间中“当下”的优先性:
知觉对象超越给予方式的变化而不变地存在着,处于一个“客观的时间”之中。
客观时间是一条线,这条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同样的现在。
但对于本原的时间经验来说,只有一个现在(即当下现在)具有优先地位。
本原时间总是以“当下现在”为关系中心:
过去是已过去的现在,将来是即将到来的现在;
过去与将来同时也根据它们与“当下现在”的距离而得以排列。
以“当下现在”为中心而加以定位的过去和将来的给予方式就是回忆和期待。
回忆与期待使过去和将来当下化:过去是曾经当下的时间体验,
将来是将要当下的时间体验。
由此,回忆和期待就被归结到“当下拥有”上。
当下意识于是就成为本原的时间意识。
时间视域的构成:
当下意识的广延性:
当下意识决不是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点,而是具有某种广延性。
在当下之内,有一个现实的高潮,即“原印象”(Urimpression);
在高潮周围有一圈晕(Hof)——刚刚过去之物和即将到来之物的晕:
刚刚过去之物在其滑脱中是仍然当下的(noch-gegenw鋜tig),
这就是非课题性的滞留(Retention)。
即将出现的东西也是以相应方式共同当下的(mitgegenw鋜tig),
这就是非课题性的前摄(Protention)。
非课题性的滞留和前摄就使当下自身具有了一定的宽度。
过去视域的构造:
回忆的前形态:
在当下意识中有一个滞留,
这个滞留坠入到一个最近的过去之中,
正在现实中的现在则成为新的滞留,
在这个新的滞留中,前面的滞留也是共同当下的。
依次类推,滞留的交织和连续便形成一条“滞留彗星尾”。
回忆或再回忆(Wiedererinnerung):
这条滞留链条,超出当下意识而以下坠的方式保持下来。
这就使我能通过当下化而在过去之物的位置上重新找到过去之物。
这种重新找到就是回忆。
为了区别于回忆的前形态,胡塞尔把这种明确的当下化称为“再回忆”。
再回忆就是“唤醒”积淀下来的各个当下,并确定它们在过去中的位置。
借助于这种权能性,附着在当下意识上的过去视域就构造起自身。
将来视域的构成与此类似。
这样,意识就获得三维时间视域,这是对象客观性的前对象形式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关于知觉对象的客观时间意识就建立起来:
时间的给予方式本来是主观的;
但过去的给予性被置于权能性的视域之中,可以当下化;
过去体验的当下化使之在过去链条中获得一个明确的时间位置;
这个时间位置的固定化,就有可能使之获得自在性和客观性。
原初的时间构造是原初的综合:
原初综合:所有的构造都是综合(对多样性的统一),
原初的时间构造就是原初的综合。
原初综合是非课题地意识到的“过渡综合”:
我前对象性地觉察到被滞留之物的滑动和坠落,
也与此互补地觉察到被期待之物的不断上升,
在延伸着的当下中,期待、原印象、滞留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
原初综合是所有综合的原初形式:
这种时间形式的本原构造(原初综合),胡塞尔又叫“时间化”(Zeitigung)。
时间化在每一个构造层次上都不断地重复和变异。
所有的综合都是时间意识之原初综合的变化结果。
所以,对原初时间构成的分析具有超越一切的意义。
一般本质的时间性:
在自然观点中,一般本质是无时间、超时间的。
但是一般之物的无时间性,可以通过其给予方式,而回溯到意识的时间性上。
如果我们在本质变更中仔细地考察本质的本原给予方式,
就会发现,超时间性是一种特殊的时间性——既无时不在,又无时存在:
一方面,可以随时在意识中创造出关于一般之物的想象(无时不在)。
另一方面,个体是实在的,在客观时间序列中有其固定的位置。
而一般对象是“非实在的”,在客观时间中没有任何位置。
(无时存在)。
(参见《经验与判断》第303-305页。)
最深的维度——“原-自我”和“活的当下”:
“原-自我”和“活的当下”是比时间视域更深的维度。
“原-自我”(Ur-Ich):
意识的统一要归因于自我,所有的经验是“我的”经验。
在反思中,我可以指向我自己的自我并使它成为对象。
但始终有一个进行反思的我不可取消地留在对象化的此岸
——这个自我就是“原-自我”。
如何获得非对象性的“原-自我”:
自我之所以能反思,只因为它先于任何明确反思而已经“知道了”自己。
这种前对象性的自我意识,无非是本原的时间意识:
我在体验的每一刻都滑向过去,但我又以滞留的方式觉察到自己。
在这种原初滞留的综合中,我先于任何客体化而确认了我自己,
并获得与我自己的第一个距离。
最深维度的自我是持久与流动的统一:
通过这种前对象性的自身确认,我的原-自我就是不变的、持久的东西;
通过这种前对象的远离,我的原-自我又是某种活的、流动的东西,
即相对于前面的东西而言,又是可以变动的东西。
所以在最深维度中,自我是“持久”与“流动”合为一体的活的存在。
“活的当下”:
在20世纪20年代,胡塞尔说这个自我和时间的最深刻的联系“还缺少名称”。
在20世纪30年代的手稿中,他将这个维度称为“活的当下”。
对活的当下的反问,是现象学还原的最后和最彻底的一个步骤。
胡塞尔试图通过对活的当下的分析来揭开时间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