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强迫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理解

(2009-12-30 14:12:14)
标签:

教育

家庭

成长

心理

不强迫

父母

最大理解

支持

育儿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不强迫。

 

不必强求每件事情孩子都按自己的指令或愿望去做,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理解。而代沟的不攻自破,也正在于为人父母的我们真正做到发自内心的对孩子不强迫。

 

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家长,对孩子来说真是件百感交集的事情。再也没有比“不强迫”更能让孩子觉得我们这些家长们的平易近人和通情达理了。

 

曾经有一个学生和我讲述了她童年时期的经历:

 

还是几年前的事了。她是一个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的学生,可每次和她攀谈起她的母亲,我总能从她的脸上感受到她与母亲之间那深深的隔阂。她说她从小就是个很内向的孩子,有次朋友邀请她去做客,她与母亲都去了。朋友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唯独剩她一个人静悄悄坐在大厅无人问津的角落。母亲几次推她和朋友们嬉戏打闹,可她硬是不肯去。于是母亲便开始在外人面前口若悬河,要么说她就是这样一个不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的笨家伙,要么就想方设法用粗言秽语指责咒骂。这个学生就这样在母亲各式各样的“强迫”中长大,直到今天她长成了一个大姑娘,她虽然性格不再象以前那般害羞腼腆,可在她心里,她依然不能接受当年母亲对她的“强迫”。她说:“其实母亲不理解我,为什么她就不看看我的心情,也不问问我的想法呢?”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什么?弟子规中写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说明了父母亲就是孩子的最好榜样,而孩子应该做到孝敬父母。而在现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父母虽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如果这样的“老师”常常不从实际出发,不真心实意的关切过孩子,甚至处处从自己立场出发,忽视孩子的需求,那么,在一个经常受到“威胁利诱”或“强制执行”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亲子关系常常不容易巧妙融合,孩子的心理问题自然也会接踵而来。

 

有个朋友的孩子和大羽年龄相仿,可他的母亲却似乎想在最短时间内把他打造成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万人迷”兼“全能天才”。今天报了才艺班,明天又报“我是主持人”班,后天去练钢琴,大后天又要面对才艺大赛,听说下个学期准备转学去,到另一个更具备英文环境的学校里继续“进修”。可是孩子的回答却惊人的意外:“我最不喜欢看到妈妈回家了,我也不想去上课,一点儿都没意思。”有好几次,他家的保姆却私底下告诉我说;“他最开心的是妈妈有事不能回家吃饭了,这样他就可以不用在家念书。”

 

无疑,那位想一步登天的母亲自认为是对孩子成长教育的超级负责,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早早的做好准备,什么都学,什么都会,让孩子不至于输给别的同龄孩子。但事实上,她所要的是孩子表面上对她“强压政策”下的感觉。她从来不去留意观察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从来没有研究思考过孩子的内心世界,更从来没有坦率平和的面对面与孩子沟通过。她以为,从那些所谓的这个兴趣班,那个才艺班上她就能收获到孩子必将成为“栋梁之材”的预兆,可她又怎么知道表面顺从的孩子心底里早就开始厌学逃学,不爱读书的坏习惯己不知不觉的渐次养成。。。。。。

 

对待孩子的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让孩子活在自己制定的“强迫”中就可以一夜之间登峰造极的。如果我们要让孩子自觉、主动、乐此不疲的爱上学习,迈向成功,这里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最大限度的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强求,不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如果你明明知道她心情不好还一味指责咒骂,如果你明明知道他对学习不用心,对读书没兴趣,还一味象个无头苍蝇一样乱冲乱撞,结局只能是事半功倍。

 

让孩子学习,不是逼他去学,而是让他主动要求去学;让孩子成长,不是逼她去做,而是让她开心自愿去做。

 

真正的引导,一定少不了父母亲对孩子性格的深入了解,一定少不了父母亲对孩子兴趣的细致研究,更少不了父母亲对孩子心理的高度体贴爱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