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虑山巅危崖下的金灯寺
金灯寺古
水陆殿奇
当我气喘息息地登上度狼坡后,出现了一个观景平台。往西望去,金灯寺和它旁边的凉亭,清晰可见,山道也相对平缓了许多。啊,那座神秘的金灯寺就要到了!

危崖下的金灯寺 
林虑山颠不景花(1)

林虑山颠不景花(2)
路在脚下
即便如此,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才算真正到达了金灯寺。在我接近金灯寺山门前的大平台时,脚下有片浅紫色的山花映入了我的眼帘,非常漂亮!我太累了,干脆坐在地上,用微距拍下了它们的靓影。我没忘了博友河边老兄日前叮嘱过的事情:“等你实地考察结果出来……顺便拍点野生植物!”问及当地驴友,告之:我们当地人叫它不景花,(不景:意为不讨人喜欢的意思),它也是兰花的一种。这花当地人叫不景花,总有一番来由。可在我看来,这花还是很景人的。

金灯寺山门
拍完兰花,起身登上了金灯寺前的大平台。那座古朴的山门,终于出现在我的面前:土红色的山墙,琉璃覆瓦,拱形门洞,门额上书“磐石”二字。
金灯寺和凉亭
金灯寺也称金灯寺石窟,位于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的虹峪岭上。从地理位置来讲,它处在林虑山的山巅。金灯寺始建于北齐天宝元年,明清皆有重修和扩建。前些年,兴起旅游后,从平顺那边有公路可通往金灯寺门前。
香火甚旺

古朴的院落
古朴的院落(2)
金灯寺构筑在一个天然石凹内,东西长120余米,南北宽3-20米。由东向西七进院落,各院自成一局。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佛殿、关帝殿、聚仙楼、地藏阁等,历代屡遭兵变之毁,现存殿宇34间。

古拙风格的钟楼(1)

古拙风格的钟楼(2)
金灯寺南临百丈悬崖,下瞰洪谷峡谷,别号“上党悬空寺”。岩壁间开凿石窟三层,大小石窟16个,佛龛造像8座,摩崖造像近千尊,其中70厘米以上的石雕200尊,有“山西第二大石窟之誉”,列大同云冈石窟之后。2006年5月2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进院落里的石窟
首进院落石窟里的佛像
首进院落里的佛龛
护栏上的石狮
过去,这里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所以,修建金灯寺用的材料多为就地取材,建筑风格简朴古拙。尽管条件有限,但建筑质量水平却是一流的。金灯寺自明朝万历年间重修至今,已历经400余年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于林虑山颠。如此看来,这金灯寺确实没有浪得“磐石”二字的虚名。

大铁钟(1)

大铁钟(2)
让人颇有成就感的,就是登上钟楼进行自己的撞钟“仪式”了。我手持摆杆,对准大铁钟连续叩击了三下。悠扬浑厚的钟声伴随着我的祈愿,响彻在林虑山巅,回荡在深谷之中。那一刻,佳音频传,疲劳远去,直觉得这金灯寺的钟声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了。

神奇的水陆殿 
水陆殿
祈愿者

神奇的水陆殿(2) 
水陆殿
殿内有沼泽和石桥
水陆殿
三尊主佛 
水陆殿
洞壁上佛雕甚多(1)
水陆殿
洞壁顶上也有很多佛雕
金灯寺石窟中最大的为水陆殿,又名水罗殿。游览过不少寺庙,但佛殿里建有水沼的,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水陆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数百年来,不盈不枯。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前槽为八角形金柱,宝装莲瓣柱础。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

水陆殿外边的摩崖(1)

水陆殿外边的摩崖(2)
水陆殿外的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窟的外檐就山崖凿作,建成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十分优美。
近观金灯寺凉亭
穿过水陆殿的院落,又是一个院落(东)
穿过水陆殿的院落,又是一个院落(西)
除了水陆殿,第五进院中第十二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别具风格。

明代古碑(东侧)

明代古碑(西侧)

明代古碑碑额
这里的古碑甚多,大小共计20余通。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中国的石窟始凿于北魏,明代尤盛,清末式微。由此看来,金灯寺石窟,当是中国石窟艺术谢幕演出的时代尾声了。
明代古碑碑文(局部)
我仔细观看了水陆殿正门东侧的《重修金灯寺碑记》,该碑为明万历二十年九月二十九日立,记载了金灯寺的地理位置、初创等情况。碑云:“隆虑西南四十里许,行山绝顶处有古寺曰金灯古刹也。”“我安阳曹马里芊氏子,号西天和尚者,初削发于兹,易虎穴而创建栋宇为寺,僧始祖其流远矣。”此碑说法同一个传说有关。金灯寺初叫宝岩院,后芊禅师发现每晚有两盏金灯常从寺院的东山飞起,然后飘落于西山下的寺内,顿时金光满寺,便将宝岩寺更名为金灯寺,东山叫起灯山,西山叫落灯山。实际上,是成群的萤火虫由东山飞入古寺而已。既是传说,不必当真。正如金代文学大家元好问在其诗作《洪谷金灯》里所写的那样:“纷纷世议促足道,尽付马耳东风前。”

易虎穴而创建栋宇为寺
芊禅师是个传奇人物,传说他每日与虎为伴,携虎化缘,方圆一带百姓,均认为芊禅师不是凡人,纷纷施于钱粮,他皆抛于附近的水井里。当他回到寺里的山洞里时,要米有米,要钱有钱,皆随泉涌,方得延续古刹香火。这个传说,类似于济公和尚“古井运木”的故事。中国有很多传说故事,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传说故事,反映、丰富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远眺金灯寺塔林
时间不觉已到下午4点半了,下山还需要将近三个小时。为了确保安全下山,我没有再去游览金灯寺的塔林,而是通过相机的镜头向那里行了注目礼。那里有大小石塔46座,建筑风格各异。从北齐到元朝,建塔时间跨越七百余年。我望见了那座最高的佛塔,它是开山祖师芊禅师的墓塔,塔体呈六棱形,高10米,9层,周围雕刻了许多大小不等的佛像。我甚至能依稀看到塔下的石门,但那石门两侧的楹联,我是看不清了。不过,我事先查过资料,知道那楹联为“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正是芊禅师生平的高度浓缩,这同金灯寺里那块《重修金灯寺碑记》石碑上所刻的内容是呼应一致的。

山中暮色早
山里暮色早,归途莫迟疑。坐在金灯寺防火员的椅子上,我歇息了一会儿,补充了水分,吃了点儿东西,下午五点许开始下山。
归途莫迟疑
上山容易下山难。特别是云上草原一段,全为羊肠小道,多小石子,非常容易打滑,必须十分小心才行。我在那里就摔了一跤,多亏登山杖的缓冲,我慢慢地倒了下去,不至于突然跌倒,翻滚到坡下,算是有惊无险吧。

回望下山的路
西边的天空已经有了晚霞。然而,筋疲力尽的我,无心无力去抢拍那夕照时的美景。安全下山,才是最重要的。在山顶我偶遇了一支驴友团队,并与他们一同下山。驴友们训练有素,年轻力壮,很快就与我拉开了距离。

路旁的奇石

远眺高瀑
“欲速则不达”。我控制着自己的节奏,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紧不慢地、小心翼翼地择路而行。安全,才是最近、最快的回家路。我的那壶水,也很管用。每逢小憩的时候,我就小饮几口。当走到谢公渠首处时,我好好地洗涮了一下,略事进行了休整。晚七点半的时候,我终于回到了山下的停车场。与我偶遇的那支驴友队,已经“吸溜”、“吸溜”地在享用汤面条了。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共享晚餐,我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我要趁着天色,再赶一段路。

辞别洪谷山
告别驴友队,我驱车开始返程。很累,从来没有这样累过。省道上没有路灯,我小心翼翼地驾车前行。晚八点许,抵达林州市区,在一家“水冶餐馆”用了晚餐,七元一碗汤面条,很家常,很受用。连休息带吃饭后,感觉体力有所恢复。遂驱车上高速,晚上九点半,顺利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