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阳地名故事(6) 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2013-07-08 13:19:14)
标签:

扁鹊墓

扁鹊庙

伏道乡

秦越人

旅游

分类: 洹畔撷英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祠

 

 

                     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有个扁鹊墓,早有所闻。那里相传是战国时期名医扁鹊遇刺的地方,刺客为秦国太医李醯所派,伏于道旁,见巡游行医的扁鹊过来,便下了毒手。当地百姓遂“葬尸积冢,冢前立祠”,墓为扁鹊墓,祠为扁鹊庙,并把附近的村子称为伏道村。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西门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驱车来到伏道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询问街上的老乡,得知往南穿过汤濮铁路不远就到扁鹊墓了。继续前行,下午4点半左右,把车停在了扁鹊庙的西门旁。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广应殿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西配殿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东配殿

 

   扁鹊庙的实际走向是座北朝南,由西向东分为三路。东路主要景观为扁鹊塑像,中路主要景观为扁鹊墓、扁鹊祠;西路主要景观为广应王殿,东西配殿、回春堂、古井亭。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广应王殿匾额

    平时这里游客不是很多,也没见有人收门票。北侧建有一座大殿,气势雄伟。走进细观,门额上书四个大字“广应王殿”。我纳闷起来,扁鹊不是医生吗,何时成王了?后来得知,宋、元、明、清时期,朝廷先后加封扁鹊为神应王、广应王。扁鹊也是唯一被加封为王的古代名医。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广应王扁鹊

 

    进得殿内,迎面是扁鹊彩塑坐像,男女侍童分列两侧。扁鹊头戴王冠、身着王服,慈眉善目,和颜悦色。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拜师》(壁画)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采药》(壁画)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疑病》(壁画)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按摩》(壁画)

   

    殿内四周的墙壁皆为彩绘,画风简朴,色彩明亮,以民间绘画艺术手法展现了扁鹊拜师学医、救死扶伤、编著《难经》、遇刺伏道的生平简历。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切脉》(壁画)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求医》(壁画)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拔牙》(壁画)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密谋》(壁画)

 

    扁鹊的真实姓名为秦越人,扁鹊只是秦越人的绰号。古时候有 “灵鹊兆喜”的说法。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便被当时的古人称为扁鹊。由于秦越人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便借用了黄帝时期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开方》(壁画)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他师从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著书》(壁画)

 

    相传《难经》为扁鹊所作。《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皇甫谥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孙思邈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韩普济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雷太乙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刘守真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华佗

 

    东西配殿供奉有中华古代十位名医。他们分别是:皇甫谥、孙思貌、韩普济、雷太乙、刘守真、华佗、葛洪、王叔和、淳于意、张仲景。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葛洪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王叔和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张仲景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代名医淳于意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群英荟萃(1)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群英荟萃(2)

 

     这些良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悬壶济世,拯救众生。他们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从而名垂千古,为后世景仰和缅怀。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回春堂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回春堂北边的一面

 

    与广应殿正对着的是回春亭,意喻扁鹊医道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亭子的南面挂有楹联。上联是:望闻知膏肓;下联是问切断生死;题额为:回春堂。这副楹联,隶书写就,流畅飘逸,字字珠玑,道出了扁鹊诊病治病的精髓所在。史载,扁鹊路过虢国时,正遇当地百姓为已经昏厥大半天的虢国太子进行祈福消灾。扁鹊问明情况后,先后用针灸、熨药和汤剂给予救治,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后又稍加调理,二十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都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治愈罢了。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阴阳桥

 

 

    穿过回春亭不远处,有一仿古石拱桥,名曰阴阳桥,通往扁鹊庙的正门。桥的两侧建有八角莲池,东为日出方向称阳池,西为日落方向称阴池。人从阴阳桥上走过,可采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虽然,这只是个良好的愿望,但若当真地、高高兴兴地从桥上走过,肯定也有利于健康。快乐是健康的一剂良药。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东西莲池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井亭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古井亭匾额
 

    在阳池的东侧,建有古井亭。亭子是新建的,但水井却古之就有。扁鹊庙里有“三宝”,“古井神水”就是其中一宝。扁鹊庙地处汤阴的火龙岗余脉,地势较高,周围村落的水井多为一百多米深,而这里的古井深度才二十米。古井水质清澈,甘甜爽口,可治疗眼疾,也可清洗毒肿,敷疗疮痍,故得名“古井神水”。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艾草园

    

    古井亭的旁边,劈有艾草园。这里的艾草,一株九头,很有来头,是扁鹊庙里“三宝”中的第二宝。“九头艾”因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温经、安胎的神奇功效,从而常被引入药用。南宋文学家楼钥(1137~1213)在其《北行日录》中曾记载:“自浚州屯子(今浚县屯子镇)河车行四十五里,过伏道,望鹊墓,墓前多生艾,功倍于他艾。”据明、清《汤阴县志》记载,每逢端午节,扁鹊墓庙的艾园要收割仙艾,除选作贡品送往京城外,还散发一些给民间。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神道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塑像(1)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塑像(2)

 

    不觉间已经来到扁鹊庙的东路。一条神道,由鹅卵石和灰砖铺就。两则树木林立,汉白玉石雕十二生肖像分列道旁。神道北首塑有扁鹊手持《难经》的汉白玉雕像,目光炯炯有神,眺望着远方。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碑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碑(2)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全景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顶部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保护碑记(1978年立)

 

    由神道的北首转而往西,便是扁鹊庙的中路,扁鹊墓就建在这里。扁鹊墓呈圆形,高约3米,周长20余米,建于公元前310年,其后,屡有修建。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前的享堂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享堂侧面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汤阴扁鹊庙     扁鹊墓享堂正面(局部)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墓享堂前月台护栏上的雕刻   《采药》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墓享堂前月台护栏上的雕刻   《拜师学艺》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墓附近的合欢花正在开放

    

    墓冢前方有一座享堂,享堂前有卷棚抱厦三间。享堂东西两侧及前方各有元、明、清代石碑数通。享堂门口两侧有楹联曰:“九头艾入方为妙药,无名子出土成灵丹”。享堂正前方的青石方柱上刻有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上联“妙术授长桑脏涤肠煎溯当年列国聘延名重诸侯追百跗”,下联“褒封崇广应丹生艾茁看今朝万民罗拜灵昭马鬃起膏肓”。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墓土中的“无名子”(图片来自网络)

 

    我虽事先知道扁鹊墓土中可寻一宝,曰“无名子”,但随手翻动几下,并未寻得,看天色已晚就此作罢。“无名子”为黑褐色小颗粒,硬度介于石头与泥土之间,因其来历不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地质矿产部门化验,含有二氧化锰、铁、锌、锰,钾等矿物质,具有消炎、镇痛、生肌之效,故被称为神药“无名子”。南宋诗人范成大于乾道六年 (公元1170年)出使金国,曾在所作《揽辔录》中记载:“壬申过伏道,有扁鹊墓。墓上有幡竿,人传云:‘四旁土,可以为药’。或于土中得小团黑褐色,以治疾。”他还作有《扁鹊墓》诗一首:“活人绝技古今无,名下从教世俗趋。坟土尚堪充药饵,莫嗔医者例多卢。”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庙正门内景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庙正门处的匾额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庙正门外景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远眺扁鹊庙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庙附近的岗阳村

 

 

   不知为何,扁鹊庙的正门未开。这样,我只好出西门后,转到南门,实地察看一番,方觉才算结束此行。庙前开阔,建有广场。南边不远处有岗阳村,房舍、道路,依稀可见。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庙建筑史梗概

 

 

   扁鹊庙门前有石碑几通,皆为现在所立。近而观之,一方为《扁鹊墓庙》碑,显示该处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一碑为《扁鹊庙建筑史略记》,记载了扁鹊庙修建的历史梗概。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墓庙保护碑记(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一直以为只有汤阴才有扁鹊墓。其实不然。扁鹊行医,犹如行善,惠及四方,泽被后世。他精于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以切脉最为有名,为我国脉学之宗,对中华医学的影响至今不衰。《史记·名医列传》中把扁鹊放在首位,尊崇其为“医圣”。很多地方都建有扁鹊墓、扁鹊庙,表达了后人对扁鹊的景仰缅怀之情。从公元前310年算起,汤阴的扁鹊庙迄今已经二千三百多年了。期间,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而百姓们从来都没有忘记扁鹊的功德,扁鹊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扁鹊庙西门附近的田野  
安阳地名故事(6) <wbr>扁鹊墓、扁鹊庙与伏道村

                         伏道乡名源于对扁鹊的纪念    伏道乡街景      

 

    扁鹊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01年)。他的故里在哪里,有两个版本。一说为勃海郡鄚(旧读mò,今读Mào)邑(今河北任丘鄚州镇);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至今仍争论不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