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腑之言寄予高考和高考有关人
文/文龙(韩文龙)
又是一年的六月,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这个字眼又如期的被人提及、关注,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关注着高考,上到老人、家长,下到青年人、学生都在关注,在中国现今社会的每个似乎都有一个高考情结。
对于高考,我不想俗套地再去怀念,已经无力怀念,怀念已是太遥远。对于高考,我也有满满的故事,我是复读两年,经历三次高考,期间经历了“3+2”与”3+x”的改制,经历了高考由于7月变为6月的变革,但今天我不怀念高考,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把自己现在的肺腑之言说给与高考有关的人。
今天的独木桥不再万人独闯
在高考来临之际,一则新闻炒得沸沸扬扬,就是高考人数较去年减少了30万。听到这则消息本漠不关心的心也生出一丝喜悦,我觉得这真的是个好事。先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了高考人数的减少,是这一代绝对人口数减少也好、是放弃复读也好、还是就业压力也好,但一个客观事实----高考人数一下子减少了那么多确实真切地发生了。
作为一个刚刚走过高考,并且没走多远的人来说,结合着我那复杂、沉重的高考记忆看到高考的人少,我首先是发自内心喜悦,为那些不必背负高考压力的孩子高兴,为那些参加高考而压力相对减少的孩子高兴。
相信大家都有感触,备战高考这段日子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压抑、最阴暗的日子,大多都是被动地学习着,而之后的大学也许有刻苦之时,但多变成了主动的学习。所以高考状况的改变将会给孩子们成长历程中,心理上多么大一个解脱。
另外,少了高考年年俱增的数据,也从另一个方面讲,人们对于高考这件事,更趋于理性了,而不是跟风、蜂拥而上,由被动变得更加自主,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冷静思考,这无论对孩子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无疑都是好事!
高考心可有,但不必情独钟
在孩子出生、成长、受教育这一常规历程中,高考显然是不可回避的道路。能够上小学、初中、高中,考一个好的大学,受良好的教育,这固然很好,也是大家所希望的。但现实中并非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按照我们家长的心愿去发展,也可能很痛苦的学习,却取得不了理想的成绩。在之前,很多家长可能还会选择“赶鸭子上架”,让孩子坚持到底、折磨到底。
但随着近年高考现象的变化,我想人们观念会发生一些变化,孩子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成绩是很重要,但孩子健康地成长、快乐的生活也很重要。孩子成材与否,是否对社会做贡献也绝对不取决于一个名牌大学、一个好的专业。
孩子的成长应该选择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成绩也许不好,但有其所好,有一技之长,同样能成功,同样能回报社会。也许用他没上大学那几年的时间,学习别的东西、做出积淀,同样能成就一番事业来。
我经常提起的李想,泡泡网的CEO,高三就退学,现在身价也是几个亿的人。有这样一段语录,问李想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答道:最大的问题是让80%的孩子上学的时候还没有方向。
过了独木桥不要太得意的笑
还很想对那些挤过独木桥孩子说说,真的不是过了桥,对岸就是杨枊岸鸟语花香一片美好了,恰恰是新的旅程、任重道远。在幸运的同时,一定懂得珍惜,珍惜幸运的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环境,珍惜美好短暂的青春年华。
如果你还没有深刻认识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告诉自己,学生的天职是学习,首先要把学业做好,其次如果还没有清晰方向,不妨把英语学好,把计算机弄好,注意不是上网聊QQ、不是只弄博客、不是只弄校内网、开心网,而是可以在计算机方面弄个一技之长,或至少在计算机应用上要高于大众水平。四、六级证、计算机证就不用说了,这是个有了不算什么没有很算什么的东西,闲暇之余不妨考些别的你认为有用的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
另外,最想说就是,在学习保证之外,要积极地参加课余活动,包括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校园里,还有借口说自己能力还有点不行正在锻炼成长,但到社会,就没人给你实践的机会了,到那时,在社会上,没有“实习”,全是“正式”。惟一的借口就是你将要付出的代价。
最好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你的社会能力的,或者说社交能力、为人处事,你个人能力、智商、才情是一方面,但你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交是这个群体维系发展的基础。这里,你的社会能力就是“木桶效应”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至今令我悔恨不已是大学时没有走出兼职那一步。
我的三次高考后的亲身体会
说起自己的高考总是不愿提起,因为对于我而言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有太多沉重的记忆。为了自己儿时的大学梦,为了一辈子就能上一个大学,要上一个好大学,而经历了二次复读三次高考。
三次高考,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走出校门发现自己很老了,一起就业人都是比我小2岁的,而我的同龄人在经过两年后,都已经在人生旅程中迈出了一步,而对照和自己步伐相同的人,又明显感到自己比他们要年纪大,而相伴而来的是年龄上面临的成家立业问题,女友、工作、房子等,这些都是很现实。
所以,常常会有一个疑问就是用去两年的青春时光得到的结果就是换了一个大学,这里的得失到底比重怎样,到底浪费了怎样的机会成本,年轻是资本毫无疑问的,这两年的时光挽回的到底值不值得。其实,一直以来我并没有去思考得与失的问题,因为那些已毫无意义,我始终坚持决定时认真权衡,做了的事就不要无味的后悔。
在这里我只想劝诫那些高考后在考虑复读的孩子们。一定要慎重,首先分析自己高考结果和自己期望之间的差距多大?这个差距究竟原因在哪儿?如果复读如愿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其实,在我印象里很多复读后的学生的结果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观,只是付出了一年的青春宝贵时光,或者只是更改了一个院校,也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建议复读一定慎重,除非你是极特殊原因,高考失利,如果复读胜算把握很大,才可一试,不然,我个人不建议去用一年的青春冒这个险。
高考似乎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高考情结,俨然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只希望这种社会现象在历史发展中更趋于理性,更趋于科学,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关文章-《青春时光》
大学生活发表在《大学风》22期
留予他年说梦痕 走进大学正青春
(写给新生)
2007届毕业纪念册约稿--再见了,2003级……
Copyright © 2005 - 2009
http://blog.sina.com.cn/wenlong001
All Rights
Reserve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