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俑宣言》连载(23):考古学中的另类知识

(2011-07-25 05:26:00)
标签:

人文/考古

文化

陈景元

秦俑宣言

专著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在秦始皇陵地宫的施工建设中,会涉及到多少工程技术难题,除了少数的建筑学家之外,其他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由于专业领域存在着很大差异,实在是很难将它们弄清楚的。比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虽然有“穿三泉,下铜而致椁”这样的记载,但是真的要将金属铜块加热熔化变成液体的铜汁,并且将它灌入到充满泉水的墙体之中,使地宫石砌墙体既坚固、又不透水,这一种施工方法,难道是真正可行的吗?由于整个地宫都已经穿越了几重泉水层,泉水不仅要从墙体中渗进来,而且还要从地宫的底部冒上来,还要从地宫的顶盖、也就是拱形大顶上漏下来,甚至还要从通往外界的几条墓道中透进来。难道秦代有足够先进可靠的防水、防渗、防漏技术,能够将地宫与泉水完全隔绝开来,难道这种“以铜为锢”的施工技术,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吗?

 

   自有人类以来,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都和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必须处在一种平衡、协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充足可利用的水,就不可能有广袤的森林,不可能有年年丰收的良田,不可能有城乡美好的环境。但是,如果来水太猛,变成洪峰,它就要冲毁山林、淹没庄稼、毁坏家园,进而造成很大生态危灾难。所以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在选择栖身之地时,就懂得“临水、高亢、干燥”的道理。进入文明时期之后,与水的关系更处于理性和实际了。《管子·乘马篇》也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人们既要便于用水,享受水的恩泽,还一定要防止各种水害,维护自己美好家园,只有切实解决好“人与水”的矛盾,才能真正做到太平无灾,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难道,水和墓葬也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吗?回答完全是肯定的。在《礼记·中庸》中,就记载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说明在古人的理念中,“死”是“生”的自然和必然的延续,生前“人与水”的各种禁忌,同样也是地下墓葬的各种禁忌。在生前宫殿要看风水选址,死后陵墓也要看风水择地;生前要居于高坡,死后也要埋入高地;生前房舍怕水冲、水淹,死后坟墓也怕水冲、水淹;生前的房舍称阳宅,死后的坟茔称阴宅,无论在陵墓的选址、规划、布局、朝向、陈设等方面,都要尽量与社会生活、生前习俗保持完全的一致。这与沈从文《湘行散记·箱子岩》中,就有将棺木置于绝壁而“上不沾天,下不及泉”的描写,这与西南地区峭壁上的民居,是极其相似的。历代的帝王们,还没有一个儍到一定要将自己的陵墓,建造在被水围困的环境中的。

 

   如果要真正做到“入土为安”,那么任何人的墓葬,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与各种“水”,包括地上的洪水、地下的泉水等,采取最可靠、最有效的隔绝措施。不然的话,如果让“水”不断侵扰墓室,让墓葬一直浸泡在水中,这种墓葬便失去存在意义了。应该说,几千年来的中国,在墓葬与“水”必须进行隔绝的问题上,一直是有清醒认识、也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对于墓葬和“水”的关系,说一千道一万,归结起来,只有“下不及泉”这样的四个字。意思是,无论什么人在建造陵墓时,墓底的部分,都不能碰到地下的水泉,都要避免潮湿,即使真的选择一块高地埋葬,在墓室四周,仍然还要采取严格的隔绝措施,使水流尽量不渗进墓室。千万不要小看“下不及泉”四个字,“下不及泉”这四个字,在古代有关墓葬的史料记载上,出现的频率,还是非常之高的。

 

   在《后汉书·王充列传》中,有“古之葬者,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棺椁,下不及泉,上不泄臭”的记载;在《后汉书·赵咨列传》中,有“尧葬邛山,舜葬纪市,禹葬会稽,下不及泉,上无遗臭”的记载;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传》中,有“禹命群臣曰:吾百世後,葬我會稽之山,穿壙七尺,下無及泉,墳高三尺,土階三等”的记载;在《帝王世纪》中,有“禹葬会稽,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余壤为垄”的记载;在《十六国春秋·别传》中,有“颛顼葬高阳,下不及泉,圣王之于终事如是”的记载;在《墨子·节用》中,有“古者圣制为节葬之法,挖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的记载;在《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其穿下不及泉,上不泄臭”的记载;在《全唐文》中,有“当其葬也,上不通臭,下不及泉”这样的记载。

 

   秦始皇的宰相吕不韦,对这一个问题也是有正确认识的,这在《吕氏春秋·节丧》中,也是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他说:“葬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拍之,深则及于水泉。故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意思是,任何墓葬,不能不埋到地下去。但是如果埋葬得很浅,狐狸等野兽就要闻臭而来,进而将坟墓刨开;如果埋得很深,又害怕碰到地下的水泉,由于水泉之湿将对墓葬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所以,凡是要进行墓葬,它既不能埋得很浅,也不得埋得很深。古人选择阴宅都要与“水”隔离。王充在《论衡·薄葬篇》中,也说得很清楚:“葬之黄泉之下,非人所居。……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则水泄绝;穴不悉塞,水有所漏,漏则水为患。”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如果堵不住涌向墓葬的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是历代墓葬的第一大忌。

 

   有人一定会问:既然历代都以“下不及泉”为戒,那么为什么在苏州独墅湖的湖底,就发现有众多战国时期的墓葬呢?为什么苏州的吴王阖闾墓,会建造在虎丘山的“剑池”下面呢?要说他们一开始,就有意选择水下作为墓葬场所,那是没有多大依据的,既要“入土为安”,就要真正入土,而不能去入水,不能去入池。现在见到许多充满了水的墓葬,原先都可能选址在陆地之上,后来因为地表的下陷,或者河水的倒灌,或者水位的抬升,结果使它们变成了水底之物。因为,在现今独墅湖的底下,就发现有好几百口古井、以及古代村落的遗址,就是这种地貌大变化的一个最好证明。吴王阖闾,本来是葬在从虎丘山岩石开凿的墓室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山上石壁缝隙之水,不断涌进墓室、墓道,形成后来的“剑池”,所以墓葬入水决不会是吴王本人的意愿。

 

   在《史记》里确有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的记载。意思是,地宫已经深入到几层泉水之下,为了防止四面八方涌进泉水,在当时没有防水砂浆的情况下,不管墓底还是墓顶,不管墙壁还是门道,凡是砌体有交错、有缝隙的地方,都以铜汁浇灌,将地宫围铸成一个完全封死、绝对不透一点水丝的坚实整体。乍听起来,这一种说法是很有些道理的,据说在满城的刘胜墓中,就发现过以铁汁浇灌石缝的墓门,所以很少有人怀疑,这“以铜为锢”的秦始皇陵地宫的防水结构,会有多大的失实之处。但是,满城汉墓是建在高山之上,没有“穿三泉”的问题,也不受泉水的威胁。而在充满泉水侵袭的地宫中,将熔化乔的铜汁强行灌入石砌缝隙中,将要发生一种什么惨剧?不知道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体验过,是否做过一些起码的调查和研究。

 

   世人都应该知道:不管在中国、还是外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任何熔溶状态下的金属液体,不管铁水还是钢水,不管铜水还是铝水,一旦碰到水气、水体之后,那是一定要发生剧烈大爆炸的!这一种自然现象,是为现代冶金技术完全证实、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比如,东北工学院的《现代炼铁学》一书就说:“流铁和水接触后,产生氢气,这些气体从出铁口喷射出来,形成出铁口爆炸。”特鲁宾所著《钢冶金学》一书中,也说过:“在出钢水以前,应当检查出钢槽是否完全干燥,未干燥好的出钢槽,就会引起大爆炸。”在莫斯托维奇所著《火法炼铜学》一书里,提醒人们说:“最严重的危险是,当熔铜落入湿处时的大爆炸,此种爆炸会引起车间的严重事故,并威胁人的生命。”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的爆炸,有时会形成蘑菇状云团升入高空。

 

   在“大炼钢铁”的年代里,有的人急于求成、不尊重科学的规律性,在这方面出的问题就很多。比如,哈尔滨有一个工厂,由于铁汁不慎漏入水坑,炸掉了整个生产厂房;湖北大冶有一个工厂,由于高温钢水外溢,触及到潮湿之地,结果炸翻了冶炼车间;柳州有一个厂,由于电炉车间熔融状态的金属液体,遇到厂房漏水,产生了大爆炸。这种“触水即爆”现象,是谁也不能突破、不能回避的技术难题。其实,这种技术灾害、技术禁区,在古代也是被人认识和掌握的。在王充的《论衡·雷虚篇》之中,就有“试以一斗水,灌冶铸之火,气激毙裂,若雷之音矣,或近之必灼人体”的记载。所谓的“毙裂”,不就是一种由于“水灌”入了“冶铸之火”,而产生的一种巨大爆炸吗!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那几句话,撰写起来毫不费劲,那只不过是一种虚构。”

 

   胡乔木代表中央对秦俑问题作出“可以讨论”的批示之后,一九八三年十月,陈景元到北京干面胡同,拜访了中国考古学泰斗夏鼐先生。夏问:秦始皇陵是考古学上的问题,你来掺乎干什么?陈答:秦始皇陵的施工建设,是建筑专业问题,所以研究秦始皇陵,是我的专业职责。夏问:司马迁《史记》中描写的秦始皇陵,有什么不对的吗?陈答:下穿三泉,以铜为锢,那是一定要引起大爆炸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夏问:你能具体说说吗?陈景元于是就把国内外各种金属冶炼的技术禁区,曾经发生过的爆炸事故实例,以及《论衡》中的史料记载,都向他作了介绍。夏鼐先生是一个很爱学、很爱才的权威,他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一个年轻人,肚子里会有这么多货色。夏先生说:这些都是真正的科学,搞考古的人,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看来你的研究是对的。

 

   所以说,在建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要建造地下城、地下街、地下设施、地下铁道时,也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千方百计去做好各个方向上的防水、防渗、防潮工作,这是任何一项地下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地下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秦始皇的权力,尽管是大得无边,如果要建造一个技术上完全达不到的地下陵墓,就像他想要得到的“长生不老之药”那样,是永远办不到的事情。要把这一类夸夸其谈的文字,写进各种史学专著之中,作为论证依据,写进考古学家的学术论文之中,除了误导历史、混淆真相之外,根本是没有一点意义的。对于秦始皇陵工程进行肆意夸张、恶意曲解,几千年来不知蒙骗了多少不明真相的人,在这一方面司马迁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当然现代的一些考古学家,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用,也违背了他们自身的专业职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