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始皇死葬河北的五大理由

(2007-03-20 19:07:56)
标签:

人文/历史

考古

秦始皇

葬河北

争论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几乎在所有正史、野史及民间传说材料中,一直都说秦始皇死在河北的邢台,而葬于秦都咸阳的。最近,甚至还有考古学家提出,因为大量存在的水银,具有可靠的防腐作用,致使他的遗体仍然有可能,完好无损地安卧在骊山墓的地宫之中。其实,河北邯郸是秦始皇生母的故乡、又是他的出生之地,如果死后能够安葬河北,也不失为是他的“叶落归根”之举。更何况,由于有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在去世之后,真的就无法离开河北的省界,迫使宰相李斯等人,最后不得不采取一种极其罕见的就地秘葬的方式。至于,出巡队伍返回咸阳入葬于骊山墓之中的,只不过是他的一堆衣冠罢了!人们要问,为什么秦始皇一定会葬在河北的这个地方,那么就请看一看以下真实的情况:一是,当时发生了一场极其诡秘的政治变故;二是,既要掩盖“死讯”,又要妥善运户,就存在一系列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

 

理由一路途太远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从十月起,秦始皇进行第五次全国大巡游,他出武关、去云梦,到零陵、下同安、临浙江、过润州、上琅邪、登成山,至德州的平原津,突然得了重病,结果于当年七月,在河北邢台原赵国的沙丘宫内去世。在离开咸阳的十个月时间内,整个行程约一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行进三十公里左右。按照常理,他死后护送灵柩的队伍,应当一直向南,取道洛阳,途经崤函古道,往西返回咸阳。可是,这其中有一段四百八十里的道路,非常的狭窄,“车不方轨,马不并辔”,地上车辙宽度只有106厘米,不能通行四马驾驭的、车轮轮距为203厘米的“辒輬车”。《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的队伍,却是从邢台向北,经井陉、进太原、入雁门、过云中,抵包头,然后沿着“直道”回到咸阳的。这一路的行程,大约二千五百多公里,以每天三十公里速度去计算,也需要超过八十多天时间。

 

理由二天气太热

 

    秦始皇去世之后,为了篡权目的,而“秘不发丧”的,只有李斯、赵高等少数人知道内情,对外界是绝对的封锁消息。就这样,秦始皇虽然已死,但原有的行程不变,前进的速度不变,百官的奏事不变,死的痕迹一点都没有显露出来,一句话:当时并没有进行公开的“治丧”活动,也没有采取任何的防腐措施。谁都知道,七、八月份的河北、山西、内蒙、陕西,一直都是酷热难熬的地区,把秦始皇“闷”在“辒輬车”之中,“闷”他两、三个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惨状呢?《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人死之后,夏季不“过三”,冬季不“过七”,不然就会迅速变臭、腐烂,开始以“鲍鱼臭”还能掩饰一阵,等到车队千里迢迢绕道返回秦都,除了尸虫和一堆白骨之外,还能留下什么东西?所以,真正能够入葬到骊山墓中去的,就只能是他的一堆衣冠了。

 

理由三车体太短

 

    有一些考古学家说,铜车马坑中的二号铜车,是秦始皇御用“安车”的原型,安车也可称“韫颠车”,它可以改作灵车使用。根据相关资料可知,二号车的车舆,可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驭手使用,只有后室,才能安放棺木。而后室的尺寸,宽78厘米、长88厘米,放大一倍之后的原型尺寸是,宽156厘米、长176厘米。不是有人一直说,泰始皇的实际身高,在190厘米以上,又根据战国时期棺椁的等级标准,秦始皇的外棺尺寸:长320厘米、宽210厘米、高219厘米;内棺尺寸:长250厘米、宽127厘米、高132厘米。大家看到了吗?秦始皇的安车,出巡时坐一坐,问题不是很大,但去世之后,要作为灵车使用,就不可能了,因为不管怎“摆”,车上是放不进那一具特大棺木的。在死讯“秘而不宣”的诡诈时刻,要去公开改装“安车”、或从外地,调运特制的棺木、继而抬运棺木的可能性,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理由四车辙太窄

 

    即使真的将秦始皇的棺木,塞进“安车”之上,又能驶出河北的省界吗?《史记》说,井陉是秦始皇唯一的归途通道。那么,并陉古道又是一种什么情况?井陉关隘,是从整块岩石中开凿出来的,至今留下来的深深车辙,让人感到历史车轮的“威力”所在。它的车辙宽度只有140厘米,只能通行秦统一六国,并实行“车同轨”之后的车辆。轮距为203厘米的“安车”,是根本不能从此通过的,因为两边隆起的岩石,心吞噬了车轮向外滑动的任何空间,不沿着特定车辙行进的车,那是“寸步难移”的,这就是车辙的不可抗拒性。井陉和其它直通山西的七大关隘一样,都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四马并驾的“辒輬车”,除非它能够“蹦”过去,“飞”过去,否则谁都别想“跳”出河北的大圈圈。“舆六尺”、140厘米的轮距,是秦代统一的车制,与此有别的任何车辆,都不可能在秦代统一的“车轨、车辙”内行驶。

 

理由五抬棺太难

 

    秦始皇的东巡“车队”,既然出不了河北的范围,那么他又是怎么来到河北的呢?由于车体窄小,道路不平,一路之上,难免颠簸抖幌,不论谁坐在里面,那都是十分受罪的事情。所以,秦始皇出巡时,乘的是八人抬着的大“辇轿”、或者是皇家的御用骏马,任何尺寸的车辙,对它没有丝毫的不便。有人说,车不能通、那么大家将棺木装在“大辇”上,再整体抬着走,不就完事了吗?这一路上,要抬着棺材走,可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情!当年的慈禧太后,要到清代东陵入葬,一百二十公里的道路,一百人抬棺,整整走了五天。而要让一百人,抬着秦始皇万斤重的棺木,拥挤着来到井陉关、雁门关等千里的绝险地带,不用说众人毫无立足之处,关键的还在于,这一种“大动千戈”的举动,是要彻底暴露出“秘丧、篡权”阴谋的,要知道这回归的一路之上,可都是赵高、李斯视为宿敌的蒙恬大将军的部队啊!

 

                        小         

 

    秦始皇死后,由于处于一场特殊的政治阴谋之中,根本无法享受一个帝王应该得到最高等级的丧葬礼遇。赵高、李斯等人,为了篡权的政治需要,置一切王礼、制度而不顾,对于“主子”的死事,竟然没有采取任何一点起码的置棺、冷藏、防腐措施。这时的“秘不发丧”,意味着除了几个政变帮凶之外,外界看不到有任何治丧的痕迹。酷暑造成的尸臭,也是向外传递死迅的途径,当然也要尽快地予以割断。这就是李斯等人,一定要采取紧急、秘密就地埋葬的主要原因。秦始皇去世之后,没有离开河北,这是肯定的、绝对的、亳无疑问的。至于,他确切的葬地,应该从邢台~井陉附近地区去寻找,可供人们关注的地点,或许有一、二十处之多。秦始皇葬地的最后定位,还有一个探索、发现的阶段,还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更需要完成一种严格、科学的论证工作,而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后人的努力了。

  

    文/ 陈景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