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房子有关的幸福公式

(2009-07-31 07:53:20)
标签:

房产

分类: 地产文章
                和房子有关的幸福公式


   一个古老的问题在滚滚红尘中被追问了几千年,却始终没有标准答案:什么是幸福?幸福能否用烧杯量化?一个乞丐在别人屋檐下晒太阳和一个富豪在自己的花园里数星星,其中的幸福感有什么不同?

    1970年,当中国人民还在醉心探讨水稻亩产的时候,一个叫
萨缪尔森的美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07年,这位年逾9旬的老人阅尽沧桑,用毕生的思考提出一个人类幸福的公式,受到世界的追捧:幸福 =效用/欲望。我辈肤浅,这样通俗地理解:分子越大,也就是手里的钱能做的事情越多,幸福感就越强。分母越大,欲望越多,越不知道满足,幸福感就越差。套用到楼市上,也就是手里的钱相对自己的期望,能买的米数越多,幸福感就越强。

    福利分房的时代,口袋里的钱和房子建立不起任何逻辑关系,而职务、工龄、成绩、甚至性别才是兑换相应的住房米数的一般等价物,人们没有价格概念,不知道盖楼也需要成本,甚至不知道这种用来居住的东西有朝一日会成为商品。有道是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时过境迁,如今房子已不再是公家的赠品,没有真金白银,“家”就只能搭建在睡觉前那
起伏澎湃的心潮里,不能物化为一个具体的地标。

    偏偏房价开始涨了。虽然
萨缪尔森也说过:“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在相同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而市场价格越低,人们购买的数量就越多。”但萨老显然低估了中国楼市不敬权威的叛逆,高房价没有丝毫影响到楼盘的销售,甚至有的城市出现星夜排号抢购的壮烈场景。虽然劳苦,虽然奔忙,但不可否认,大家都在追求和住房有关的幸福。

     根据
萨缪尔森的公式,决定住房幸福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1、分子——效用:也就是你的钱能买多少米房子。这是幸福的客观因素。

 
   在国际上,房价和居民家庭年收入的合理比例是3到5倍。而中国目前这个比例大约在12倍,就是说一个家庭12年不吃不喝都在冬眠,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定会喜极而泣,因为他们放弃人生中12年的春花秋月,终于攒够一套房子了!如此高的房价格,如此艰辛的等待,心胸需要多大,眼界需要多高的伟人才能感到幸福呢?也许我们良好的经济状况体现了足够的效率,但中国当前的房价相对普通百姓的收入来说,没有体现足够的公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房价因素,更根本的是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让人民收入不再对房价高山仰止。好多权威报告说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大于房价增长幅度,这里的致命错误是没考虑基数,我国的工资是从30几元一路涨过来的,基数太小,蚂蚁步伐频率再高,也赶不上慵懒的骆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年收入即使增加个10%也抵不上房价上涨1%。好在政府已经把提高工资收入当成重要的工作来抓。但作为个人,多学习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是必要的。权利面前人人平等,但高薪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分母——欲望:也就是理想的房子是多大面积。这是幸福的主观因素。

     李白有诗:“人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也说:“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标准。因为人们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幸福,相反,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似乎变得更加苦恼。”所以聪明的人决不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腕力,因为不论谁败了,伤到的都是自己。确定一个自己奔跑的脚步能够企及的目标,一心一意地接近它,那种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自己仅仅能买80平的房子,就不要考虑200平,为了幸福,请别让分母过于肥胖。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尽管如此,我也并不认为,幸福可以用一个量化的公式来求证,因为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是数学的精确可以函盖,但我相信,住房的幸福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遥不可及,那即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昌盛,也是个人奋斗打拼赢得的尊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