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的世界……
(2013-02-25 23:52:26)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留下纸媒收藏精神宝藏教育 |
分类: 愚眼一日 |
你或许以为是小学生作文吧?
可是参观完了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之后,我心中最深的感触,竟只能由这个遐想开始。
这是一个“敏感”的机构。它既在中大校园之中,管理不属于中大;它有很悠久的历史,却鲜为学术圈外人所知;它看上去是一个庄严而细致的图书馆,而其中的很多资料竟然是从神州大地地摊上收集而得……至少在我短浅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到访过这样一个神秘之地。
也是在这里,我惊奇地看到了摆满书架的剪报册,内容涉及的都是同一类型的新闻;或者是又大又厚的某报合集,五十年来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等等等。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遗憾地说,中心最盛时期曾订阅各类报纸五百多份,如今却只缩减到一百多份了。可见其藏经量之丰厚。
这些剪报集,有的是用泛黄的真报纸拼起来的,有的则是工整的影印版,我看着它们,脑子里却不由自主地出现这样的想法:五十年后,今日的报纸或许也变成文物,像这样被厚重地收集在资料室中,成为未来儿童学习历史的一部分?
在新媒体越来越泛滥的今天,对于纸媒绝迹担心的决不是我一人。仔细想想,即使下个五十年的人还知道有报纸杂志的存在,那么再下个五十年呢?会不会博物馆的橱窗里只能唐突地放一个iPad 1,然后让管理员干巴巴地告诉后来者,这是落后科技时代的产物?
机器终究是机器,用坏用废以后,纵使里面曾有过再多的功能、再丰富的内容,也定会荡然无存,至少在我的心目中,其珍贵度是远不如白纸黑字摆在那里的纸质展品的。
我们需要便捷,需要更快更高效地了解信息,需要看到这世界有多少井猜,但是可不可以偶尔停下来回头看看,这种快餐式精神消费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恐怕,只像麦当劳的包装盒,吃完后空空如也。
是否应该留下些什么?每个人一定有不同的见解。诚然,个人的“留下”,或许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但是整个社会的“留下”,足以让人研究出精神文化的发展。如果可以,我希望这样的中心、资料室、图书馆,可以多留许多个五十年,让人用手指捻起一片书页时,可以隐约看到多少个笔耕的日日夜夜、辛勤的明察暗访、和永远值得留恋的文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