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复杂的背景,简单的感动
标签:
影评逃离德黑兰简单的感动传递美好人性的光辉娱乐 |
分类: 观读后感 |
从在电影院见识到它的预告片开始,我就瞄着日历决定非看它不可。抛开任何与奥斯卡获奖相关的元素,政治、暴乱、外交、智慧、人性、和平等等,《ARGO》让我这个对于历史丝毫不感冒的人也不禁为之震撼,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空里,竟然有如此近乎荒诞的事实存在,而且竟然真真地,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救赎。
直到1997年,克林顿总统才对外公布79年伊朗人质营救计划的真相,其内容听起来简直像一部戏,而这件事却是确凿在历史上发生的,而且与戏倒是息息相关: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达到巅峰,激进分子攻入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扣押52名人质,要求美国交出伊朗前总统沙阿。与此同时,6名美国外交官趁乱逃出,并受到加拿大使馆收留,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激进分子通过拼接在美使馆发现的人员资料,很快就将发现他们的身份……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本•阿佛来克)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营救计划,他将孤身潜入伊朗,带领6名美国人伪装成在伊朗采景的加拿大剧组,并以假身份逃离恐怖之地。别无选择之时,一个现实版“不可能的任务”被迫执行,而这部从未存在过的电影剧本,名字就叫做《ARGO》。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ARRO(阿尔戈号)源于希腊神话,英雄伊阿宋在雅典娜女神的帮助下建成此船,并带领众英雄乘船获得金羊毛。客观说来,美伊纠纷中实在没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如果不是美国人狗拿耗子地收留伊朗十恶不赦的前总统(虽然他一心投靠西方,但毕竟是个罪人),也不会在伊朗民众中引起群愤,甚至去攻击美驻伊大使馆的弱势群体,而美国人也不是善类,这点从影片过程中摘引的一些当时美国人群殴伊朗移民、并发表“禁止伊朗学生入校”等攻击性言论的真实录像中便可见一斑。直到今天,美伊之间的关系仍然剑拔弩张,因此,逃离德黑兰的政治背景是复杂纠结的,无可论孰是孰非,不过此次救援行动还是无处不闪现人性的光辉。
一个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为何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凭着一个如履薄冰的赌注、去营救6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当他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加拿大使馆,面对的却是自己将要营救人员的不信任,此时他完全可以甩手离去;尤其随后当他收到CIA的通告“取消ARGO行动,只身回返美利坚”时,更应该考虑个人的安危,而不再选择独挑大梁……从确认营救计划开始到护送6位外交人员登机,整个过程中门德兹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放弃,全身而退,回归没有战火硝烟的正常生活,学会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然而他最终还是决定“对他们负起责任”,哪怕没有任何一条法律甚至道德规定他必须如此。
在门德兹的人性光辉之下,还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加拿大使节的伊朗女佣沙娅。当她发现主人将一群来路不明的人士收留两周以上,便本能地猜到他们的身份。然而,当“加拿大摄影剧组”逃命机场时,她面对自己同胞荷枪实弹的威胁,仍然没有说出美国人逗留的消息,随后背井离乡逃亡以色列。沙娅让我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德国商人,倾家荡产在纳粹屠刀下拯救了1000位犹太人的性命。或许直到被搬上屏幕,他们的举动才会为人所知,被视为不平凡和伟大,可是扪心自问,换成是自己,会这样做吗?
人类的思维实在奇妙,有时我们连最简单的事情都会忘记,有时脑海中却不经意间包含万般复杂的情绪;有时我们发现某些情况复杂难以决断,有时却将其中的一些细枝末节铭记心中。我相信,正是这些特质,让历史上的大义大勇者层出不穷,哪怕只有其中一些为人所知,而大部分未名者则长眠于地下;正是这些特质,让有些人拍出《逃离德黑兰》《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得奖,而是急切地想要将更多简单的感动广而告之,为代代人相传,再变得更加源远流长。
后记:
有趣的是,当本•阿佛来克自导自演,将观众的心脏提到嗓子眼儿时,托尼•门德兹的个人报告却并不显得有多紧张,而是随处可见老美诙谐自嘲的“亮点”,比如在“Publicity”部分他提到:他与好莱坞著名化妆师约翰•钱伯斯(约翰•古德曼饰)及大牌演员雷斯特•西格尔(艾伦•阿金饰)合理伪造的制片公司Studio
此处附上CIA官方公布的门德兹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营救计划始末。然而,该行动至今未得到伊朗方面承认:
https://www.cia.gov/library/center-for-the-study-of-intelligence/csi-publications/csi-studies/studies/winter99-00/art1.html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