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口音
文/叶小愚
那日,与报馆两位新加坡同事吃饭,有一位是初次见面,问道:“我曾经的中国同学,很多因为来到这边口音改变,你怎么……”我想也没想,竟脱口而出:“我已经学得很像了?”
很多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可能都会有一个口音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像我一样,自己的城市本身有方言,还要学普通话、英语、Singlish和Sing-Chinese,确实是不小的挑战。如果说一开始还有些“倔强的坚持”,渐渐地我发现,在不同场合下转变口音是必须之选,就比如:
在一群说Singlish和Sing-Chinese的本地朋友中间,哪怕普通话说得再字正腔圆,或是英式美式英语说得流利,都会让别人用外星人的目光看着你。
再或者,与老乡们欢聚一堂,这时候漏嘴说一句外文,一定会被骂“假洋鬼子”脾气。
入乡随俗,连三里屯的老外都会说儿话音的京片子,一个狮城外乡客不必品榴莲吃laksa,但懂得随机应变,看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还是应该的。
尴尬的是碰到这样的情况,与中国同学在一起,迎面碰到了本地朋友,用Singlish寒暄上几句,十次有九次即会被旁边的人问:“天啊,你说话太local了!”
或者是刚来时,向小贩中心的Auntie点菜,被质问:“你suo(说)什麽,我听不懂!”
苦笑。这语言的隔膜,毕竟还是没有分开,有坚持操着北方口音在狮城闯荡十几年的中国人,就有明明会说中文、却偏推辞“我中文说得不好”的新加坡人,潜意识里,有点像是两虎各占山为王,谁也不肯妥协。
为什么福建话、广东话、甚至马来语都可以融入新加坡人的日常用语?或许是比邻而居,风土文化和历史都有交集,所以不会有太多“排异反应”。
不过我也希望,从四面八方而来,汇聚在本地的人们,可以培养更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在听到不熟悉的音调时,少一份“佯装”的吃惊,多一份真诚的包容,这样,我们的社会应是会多许多和谐,而少了尴尬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