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结不同的果,你有自己的路

标签:
人生思索成功失败努力路摒弃崇拜走自己的路叶小愚感悟校园 |
分类: 生活感悟 |
文/叶小愚
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一个建筑神话,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在有黄色顶棚的走廊下穿行,就可以到达任何地方。
每次理学院下课,要是没什么事,我喜欢一个人探索所有沿着黄色顶棚走廊可以通达的路线。有的时候,途中穿过数个实验室,闻到重重的化学试剂味道;有的时候,一路要推开许多扇门,每一扇门后是一个科系老师的办公室聚集地;有的时候,可以发现“世外桃源”般的一片小水塘和绿树红花,原来是生物系开辟的试验田……
每次无所事事地乱走,最后安然到达宿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我也在想,究竟是这些路线本来就存在,只待人们去探索,还是世间根本没有路的概念,只是有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寻到了目的地,才谓之于路?
少年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喜欢让我们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学习李白铁杵磨成针、孔融让梨、蔡文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抑或吸取前人的教训,懂得温良恭俭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必,同一年龄的外国小孩子,也似懂非懂地听长辈讲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甚至在动物世界里,狐狸和老鹰妈妈们也都会细心地教孩子以史为鉴。
以伟人为楷模,以Loser为不齿,以成功的例子为榜样,以失败的例子为警示,似乎是全世界遵循的不二法则。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却认为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早已失去了明确的界限。个人崇拜,盲目学习名人、富人的奋斗道路,企图他们的生活状态,将其只言片语当作求成金砖,都不一定是实现自己人生追求的明智之举,甚至有可能迷失自我。
有人去做过调查,无论是怀着怎样的心理:
风靡一时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如今不过嫁为阿毛妇,过着拿绿卡的夕阳生活;
同时期的不及格男生韩寒,倒成了“中国青年思想领袖”,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他;
微软有个唐骏,他写的书是“打工族”的创业必读,然而后来被方舟子揭发出来学术造假,两败俱伤,名声一落千丈;
方舟子也好不到哪里罢,他咬的人越多,被反咬的几率也越大,遍体鳞伤,不知在挣扎个啥;
…… ……
人们喜欢说“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多少有些“仇富”和嫉妒的成分。要我说,这社会还是太喜欢将目光放在别人的身上,殊不知我们已有太多的典范和偶像——他们过的也不过是自己的生活,哪想到有那么多人在远处虎视眈眈,想要在他们走过的“路”上掘出一桶金来?
对于一个以后想要做记者的人来说,以上言辞可能有些离经叛道:如果不需要了解名人和伟人,自然也就不需要人去采访他们咯?
虽然资格浅薄,但是我觉得做采访报道与写小说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真实,一个虚构。出彩的报道与小说都善于挖掘,通过文字让读者领略一番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能震撼人心,描写平凡百姓生活的《蜗居》《裸婚时代》《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毫不逊色。
其实,无论是康庄大道,还是曲折小径,都是泥土沙石堆积成的,没有现成的金砖铺就,也没有天上落下的银子铺路。成功人士之所以鹤立鸡群,因为他们拥有更多曲折的经历,相比与平铺直叙,且更有颠簸起伏,让“小说”更精彩,更好看。
突然想起来很小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开头是这样的: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颗有魔法的大果树,有时掉下来的果子是酸的,有时是甜的,还有的时候是苦的……但不管是什么果实,都让我们的每一天更加精彩!监考老师认识我妈妈,偷偷跑去说要不是亲眼看见,绝不相信这段话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写的。谁知道呢?或许最纯真、最原始的信仰,反成为支持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