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传媒时代,记者还有用吗?

(2012-03-05 13:00:41)
标签:

新传媒

传统媒体

icommu

美国之旅

新加坡国立大学

叶小愚

追梦

分类: 四方八面

 新传媒时代,记者还有用吗?

 

    突然有一天我妈就说,真的,是我妈,说:“现在人都看微博了,还有爱疯爱拍的,普通老百姓,随便一拍传到网上就是条新闻,还有人需要记者去作文章么?”

 

    瞬间就被强大的现实主义气流冲倒了,一个记者梦,追了那么久,迷恋到从未考虑它的发展前景,升职,工资,住房,保险,养老……

 

    或许有些夸张,但去年底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听到的专家讲座,确实让我“清醒”不少。新传媒时代的到来,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取代纸质出版物,快餐式消息代替一板一眼的新闻教条,社会步伐在加快,人们的各类感官都不再服从于慢条斯理。一条在各个社交网站都传疯了的爆料,传统媒体却要修理整合一天才能登出,对于天天在繁忙都市奔跑的工作群来说,到底哪一样比较符合“效率”的标准?

 

    热气腾腾的速食缺少营养,精雕细琢的米粥也不见得味美多鲜。有人说传统媒体发布的消息太官方,几乎雷打不动的叙事模式,背后有政治导向,口气语调都温吞含蓄,甚至陈腔滥调。

 

    乔丹教育我们,全球化的今天,一切皆有可能。坦诚一点讲,信息爆炸的影响力早已让世人的神经逐渐麻痹,结果是每天翻开报纸,铺陈于眼前的皆是司空见惯,新闻,已悄然失去其“新”意可言,跑新闻的记者,自然也迷茫于其服务的意义。

 

    闲扯到这里还没有进入正题,我的几位很牛掰的同学在组织一次名为“iCommu 2012”的传媒之旅,目标在美利坚共和国进行为期十天的行业访问和研究调查,受访公司大多与媒体相关,譬如中国日报美国分社,人民网美国站,联合国新闻部等等。组织者们都是我的同学佳丽,亦是专业不对头但对传媒充满热情的同行者。他们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发起这样的活动,目的也是在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探索未知数,激发更多灵感的火花。

 

    我参与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传媒。说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真不敢当。我不过是个随笔客,偶尔有幸被派出去与各种奇人聊聊天,将记录下来的文字合上自己的一些小感慨——尽管磨字的时候也绞尽脑汁,交稿之后仍是万事大吉的可鄙心态。就算不问未来路在何方,我也确实意识到作为传统媒体记者的局限性。说句不好听的话,一无突出之处,二无超人之长,拿什么在这个物竞天择的社会混饭吃?

 

    可我还是想做记者,在寻觅中发现智慧,在探险中感悟人生。我想,未来的世界还是需要记者的,只是时代进程越快,能舒服地坐在办公室里码字、靠单薄墨水盈利的人会越少,但这并不代表社会会减少对于愿意为追求事实冲锋陷阵的人的需求。

   

    几天前,美籍英国记者玛丽·科尔文与法国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丧生于战火纷飞的叙利亚霍姆斯城。对于她的死因外界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为真相而来,为真相而死”(叙利亚作家Khaled Khalifa);

 

    2003年,“战地玫瑰”闾丘露薇为全国熟知,作为在伊拉克战争时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她生死无畏,但求现场播报最及时的新闻……

 

    寥寥数例,足以让我心中的希望不灭,梦想愈加坚固。

 

    我寄愿于这次的美国行,可以帮我完成一次对于新媒体的初步考量,看向来走在时代前列的美国人如何应对媒体变革;面临挑战,那些早已为全球家喻户晓的新闻媒介是否有所动作;更重要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新闻工作者是否真的会退居二线,还是即将背负上更大的责任?

 

    源于思考的旅行,应是有更多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