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的事


标签:
叶小愚情感童年回忆在一起珍惜真实时间 |
分类: 生活感悟 |
有人在豆瓣上发了一个帖子:还记得小时候和朋友一起做的事吗?
一个“记得”,一个“小时候”,是很容易打开记忆的闸门的。
有人想起,初高中的时候,上厕所总爱叫上其他女生一起;
放学的时候,结伴回家,在岔路口依依不舍地告别,约定明天上学某时某分在老地方见;
玩“勾腿逮”,扔沙包,踢毽子,跳绳,拍画片,总有固定组合,并随时欢迎新同伙……
回忆着回忆着,突然就有一个楼层的人说:长大了,一起做的事情越来越少,这不是很哀凉吗?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只是习惯成自然,并没有太多的不适。毕竟,大学还有一起上课的同学,毕竟,每顿饭都有一起吃的人,毕竟,想出去走走,仍可以像小麻雀一样呼朋引伴。
但是如果你对你的“好基友”说:“嘿,能不能陪我一起上厕所?”约摸会招来一个白眼。
下课以后,大家各回各的住址,搭上不同的巴士,换乘不同的地铁,选择不同省时省钱的路线,“一同回家”之说更显得不现实。
不知什么时候起,“comfort zone”变成了一个需要跳出来的桎梏,所有人都在告诉你,别呆在让你舒服的小圈子里,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吧。你的交际网越织越大,你离成功也就更近了一步。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外面的世界”里的人只是一面之缘,萍水相逢,客气备至。高一点相互佩服,颇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慨。再然后,人人网,facebook,linkedin,SMS,足不出户,社交网络取而代之,完成保持联络、温存感情的任务。
只是听说,不知英国还是美国的一个小伙子,将自己彻底与网络媒介绝缘,甚至很少用手机。他想念朋友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到他的街区,从窗户里望望对方是否在家,然后坐下来一起吃顿晚饭,聊聊天,再载满美好时刻踏上归程。
原始,质朴,似乎也不赖。
有段时间心血来潮,开始给世界各地的旧日朋友们写明信片:高中同学,女生在德国交流,男生在香港做研究;小学同桌,在瑞典小渔港思考人生;小区邻居,在澳大利亚过着甜蜜生活;甚至给爸妈也写了一张,以至于信发出去后不久与他们视频,老爸说:“你在明信片上问我们好不好?我挺好的!”呵呵,原来“60后”也早习惯网络代替书信的年代。
不过在切切实实用手攥着笔,白纸黑字地写下当即的一些想法时,脑海里会突然浮现出曾经“一起做的事”的画面。那些一起走过的路,好像变得很长很长,有一种能走到永远的安定感,不再漂泊,因为你知道,永远有一个位置留在那边,疲惫的时候可以倦鸟归巢,稍作安歇。
因此,或许我们不该说爱情电视剧的台词矫情,“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怎么样都可以。”其实不仅是对恋人而言吧,重要的人,父母,朋友,难道不会觉得,只要在一起,哪怕发呆,胡言乱语,吃烧糊的菜都会很开心吗?
每一寸在一起的时光,都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如果你只能打一通电话,你会打给谁”,而不和他们真切地站在一起呢?每人都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都还只有一个,但若是每人都有一段难忘的回忆,在某个时刻,一起细细咀嚼,应是会给我们过于匆匆的人生留下真实可感的浪漫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