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我们的时间维度
(2011-11-13 13:00:10)
标签:
思考庄子老子三体时间维度宇宙叶小愚成长文化 |
分类: 观读后感 |
时间是三维甚至多维的,这是我读《三体1》之后最深的感受。首先坦言,这本书的文字我并不喜欢,对于一个执拗于咬文嚼字的人来说,平铺直叙、不经提炼的语言简直让人失去了一半以上阅读它的兴趣。刘慈欣对于虚拟科幻世界的想象让我怀疑他莫非是做了一个不合逻辑的梦,然后凭着回忆把情节曲折的黄粱诡丽记录下来。不过我还是喜欢他拨开以上重重枷锁以后,极力所要展现的生命和文明更替的真理。现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当年的老庄朱墨,仰望天空时会考虑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和思想了。不知最早是谁提出了“活在当下”这个口号,在浮华社会忙碌到头晕眼花的众生,此刻仿若擦亮了眼睛纷纷群起而附和,却未想到这对“当下”的狂热,会挑起新一轮更疯更猛的争名逐利之战。
我常常想,现代社会虽不乏有人提出“返祖”的概念,认为如今是黑铁时代,追溯往前分别是青铜时代,白银时代,刀耕火种的时期则是黄金时代,但是诞生这些想法的源头莫不是对于现实的疲乏和失望。他们想回归氏族社会,人人生而平等,没有竞争和就业压力,其实是一种对社会模式的逃避而并非进取。原始人民没有过多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也衍生不了多少文化的产物,难道我们真的要让历史成为一卷白纸?与朋友聊天时他谈到,中国的精神文明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其实并非唐宋,却蓬勃于春秋战国的乱世。其时诸子争鸣、百花齐放,真正实现了与古罗马人文学院一样甚至更胜于后者的思想自由。被后世奉为圣贤的孔丘、成为道家神明的李耳,在那时都不过是众多文化奇葩中的一朵,他们对于世界充满时空感的思考让灵魂的力量大放异彩。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诸子的思想容量有同宇宙,那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隋唐往后便缩小为地球的大小,再到物质大于精神、结果大于过程的当今社会,思想的分量可能就围绕在一个小圈子里,或许还没有一幢五层楼高。再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现代人已经越来越懒于读不知其所以然的诗歌散文,而转为偏好有情节有结局的故事小说,并不是说这些文字里就没有思想、不值得回味,但是人们对于速食化、简易化的文化吸收的推崇由此也可见一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纵观《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每期总有一篇这种类型的文章:一个男孩或女孩,他/她小时候发生了什么,然后他/她做出了怎样与常人不同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关键点是,该文的结尾一定会出现这样一句话——“他是XXX(比尔·克林顿、马云、梭罗),XXX(美国、阿里巴巴、瓦尔登湖……)的XXX(总统、董事长、作者……)”,让人发出“哦”的一声感叹。我看的励志类书籍太少太少,高中写作文时定然依赖这种小短篇拼凑字数,可是现在我却思量,如果没有结尾那句话,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譬如作者写一个小孩,他经历了种种童年的辛苦和成长的艰难,现在是安徽省铜陵市长江东路一家包子店的老板,还有人愿意看这所谓的“励志”童话吗?能不能容我斗胆猜想,不少人甚至会有“切”之类的反应?我们太注重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所被证明的,未来会怎样,天塌下来总有高个子顶着。
没有实例,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我想,或许我们压根就不需要“征服”和“信徒”,那是教派与政治联姻的产物。话说回来,2012之前,已经有不少末世学说在不同的时间段轮番破产,但不是仍有人坚持不懈地认为明年的十二月世界就会灭亡?归根到底,人信的不是佛儒道,亦不是安拉耶稣,而是境由心生、念由己出。心是几维的,时间就是几维,在一条直线上不断向下一个最近的点奔跑,在多维世界里看来却根本没有移动过,或许这就是宇宙思想与建筑思想的区别,或许这就是古人们在眺望人类过去和未来的星座云图时悟出的真理,或许这能为当今浮华带来一丝参照物的宁静,或许只是被冠以“空想家”的名号置之不理,或许,“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