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一堆人中走出学习室,暂时脱下那股冰冷冻结的空气,于是就有声音在耳边说:“天啊,把这一周(两周)熬过去就万事大吉了!”
不禁莞尔,前几天刚换的QQ状态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下一周姐一定要熬过去!”偏偏在这时回想起有一种拉大旗作虎皮的自惭感。
下一周(其实是这一周),有快要到deadline的生物作业、USP论文、上次去美国的感想报告,有明天无机化学的测验,有周六晚情何以堪的通讯员颁奖,有周日从中午就开始的昏天黑地的concert排练。每列出一样任务,心头的千斤重担就又往下压了几寸。
我的发梢已经快成指数分叉了,如果不是营养不良,就只能与休息不好有关。虽然至今还苟延残喘地保留着12点之前睡觉的习惯,但是早上起来看着镜子里那双本来就不大的眼睛星星点点血丝还是触目惊心,用室友的话说就是:“心累。”
最近人人上又出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记住你浑浑噩噩的今天,就是日本与云南人民拼尽全力寻找生命的昨天。”大家的反应纷纷是反省与自责,似乎再抱怨学习工作的时候不再气势磅礴。正是这条逻辑上成立的鲜明对比,让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判断失去了自信。
可是我想,其实,哪个人不是每天都在寻找生命呢?
自然地理、天灾人祸可以是命运给的,可那精确到一时一刻一秒一瞬的日子却货真价实是我们的。如果真要质疑那些心底里对于生活重担的呐喊,倒不如用“先过好今天”来得更实际且更恰当。
我们总是期待“先苦后甜”,其实是有意地把人生中属于“生活”的那一部分与“生命”强行分开:好像“苦”的时间最好不顾一切拼命工作,为之后的“甜”打好基础,把不良因素斩草除根。然而冷静下来想想,“先苦后甜”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好坏拼插而成,生命不是像吃双色冰激凌,吃完了巧克力的再吃草莓的——实际上,你永远不可能吃完它,直到你永远合上眼睛的那一刻。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很受触动,说的是一位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大学生怎样用特殊的生活方式融入异地生活,他的秘诀就是“因为我活得比别人快一点”。表面上看,他的“快”之所在是在别人玩游戏的时候实地接触生活,在别人崇尚奢侈品的时候打工挣钱,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晨起跑步。种种种种,是因为他的生物钟比别人更敏感、更精确、更及时。
但我要说的是,那不过是他的生物钟。这位日本大学生的“快”不在于他凡事都赶在别人前面,而是他在成长中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或者说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我从来不提倡模仿别人,也不为别人模仿我而感到欣喜(如果有的话)。因为我十岁那年就隐隐约约感悟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现如今,无论从生物DNA角度来说,还是芸芸众生色彩斑斓的成人历程,永远不会有一对是完全相同的。而生活抑或生命,并不是人体的附属品,而偏偏是与之叠加的二元世界,是平行发生的。
于是似有所悟,何必再为“下一周”或者“下两周”而活?难道有实验的今天、有考试的明天、和有各种deadline的后天不是“活在当下”的一个证明吗?决定了,以后睡觉之前,都要记得真心地告诉自己——“今天,我过得很快乐。明天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