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香祖斋
香祖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兰是一门综合性学问

(2016-06-22 13:20:34)

 

 

  关于“艺兰”,历史上有许多著作。

  宋代李愿中著有《艺兰月令》。清代鲍绮云著有《艺兰杂记》,杨子明著有《艺兰说》,刘文琪著有《艺兰谱》,杜筱舫著有《艺兰四说》、吴传澐著有《艺兰要诀》,罗文俊著有《艺兰记》。民国于照著有《都门艺兰记》,清芬室主人著有《艺兰秘诀》等。

  “艺兰”是一门以欣赏艺术为主的,包括兰花品种的鉴别、栽培、管理等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

 

  一、鉴赏能力是“艺兰”之基础

  兰花的鉴别能力包含鉴赏理念与鉴别技巧。由于兰花品位高低由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所决定的,因此,精确把握兰花的品位、判断兰花价值的理念是艺兰人的内在功力,是“艺兰”的基础。

  兰花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正如不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强烈的战斗精神,就不能理解达·芬奇、拉斐尔的绘画作品,不了解一定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想对中国古代的工艺品做深一步的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知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是艺兰人提高“艺兰”素质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把握兰花品位高低的尺度。

  兰花艺术鉴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规律。要熟悉和了解各类兰花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兰语言。瓣型理论是艺兰的基本理论,必须要熟悉它、理解它。只有深刻领会瓣型理论的精髓,才能把握艺兰的真谛,认清艺兰的道路。

  兰花艺术鉴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接触大量的历史上优秀的兰花品种。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觉。多看绘画作品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悟。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前人已积累了许多传世品种,必须经过自已仔细的护养与观察,才能慢慢理解传世品种之精华。传统优秀品种看得多了、接触得多了,才能体会到艺兰的精华,才会对瓣型理论有深刻了解,才会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各类兰花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只有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与细微差别,才能领略兰花的艺术魅力。

  兰艺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艺兰阅历。《岭南兰言》曰:

  兰之价值,或相倍蓰,或相十百,或相千万,于何辨之?曰:于花辨之。花不常见奈何?曰:于叶辨之。辨叶不能万全,以理而已。花有花理,叶有叶理。根芦甲笋,莫不有理。辨理既真,见花可也,见可也。见芦根甲笋亦可也。远而望之可也,近而即之可也,暗中摸索亦可也。必逐种分析,虽十年种养,一生经历,亦有所不能尽也。

  艺术活动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者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欣赏。兰花艺术是艺兰前辈对社会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艺术作品,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没有广博的社会阅历,欣赏者是很难透彻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兰花的。为什么对同一盆兰花,初学者和艺兰学者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正是由于这个道理。

 

  二、栽培技术是“艺兰”之关键

  优秀的栽培技术是养好兰花的保证。而要熟练掌握兰花栽培技术,首先要了解兰花的生理结构、生态习性和生长原理。要认真借鉴前人的艺兰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应用予以融会贯通。前人的知识是一个原则,用于实践还得自已细细琢磨。

  艺兰最简之诀为李晴江《借园随笔》中的“喜干、恶湿、就风、避日”八字。明李氏奎的《种兰诀》:“春不风,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明高濂《遵生八笺》有“培兰四戒”:“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宜进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冬不湿宜藏在地中,不使其见水成冰。”后人将它浓缩成:“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的艺兰十二字经。

  “艺兰十二字经”无疑是正确的,但如何运用到一年四季中去,却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先看“春不出”,它的含义是冬天兰花防冻进入兰室,春天时不宜过早出兰室,以免兰花遭冰霜冻伤。问题是什么时候出?依据江浙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要到谷雨以后才能出兰室。但每年有每年的气候变化,有寒冬、暖冬之别。加上各地的地域位置不一,何时出房各人还须自己选择。再看“夏不日”,即兰花经不起暴晒,夏天要遮阳光。问题是什么时候要遮,遮多少?秋分前后天气转凉,兰花开始发根、发芽进入第二生长期,但江浙地区正好碰上“菱角燥”期,这时要“秋不干”,要保持盆口相对湿润。问题是怎样把握湿润度?冬天兰花进入休眠期,新陈代谢缓慢,水份消耗减少,要“冬不湿”。但这还是有个度,许多人以为冬天要少浇水,结果造成兰花失水兰根变空,甚至整盆兰花干死。因此,民间有“浇水三年功”之说。

  这仅仅是浇水而已,还有施肥、杀虫、杀菌,通风、防病,还要考虑温度、湿度等等。生长期,休眠期,开花期的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要认真钻研兰理,较全面掌握兰花的生长习性,生长规律,才能管理好兰花。只有较准确地掌握栽培技术后,才能去追求兰花的新种,才能追求兰花完美的的开品等等。因此,栽培技术是“艺兰”的关键。

 

  三、传统文化是“艺兰”之依托

  “艺兰”的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是“艺兰”之源泉。无论是鉴别标准还是欣赏方法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传统的瓣型理论的依据就是传统文化的“以厚为重”的审美标准和“物以稀为贵”的商业原则。

  近年由于评奖误导而引发的“奇花热”就被认为是偏离兰道之风。因为兰花的奇花不是兰花瓣型理论认定的最高品位之花,它或许能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商业标准,但它完全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以厚为重” 的赏美观念所制订的艺兰标准。这股风将兰花的奇花炒到了天价,骗取了新入兰道之人的大量钱材,兰界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担忧兰友上当受骗,更担心“艺兰”走上歪路,影响中国兰文化健康发展。正如五十年前,王叔平在《五十年艺兰经验谈》里讲的:

  由于经营者杂,或有从中牟利,视同商品,偶得其机,利市十倍。可是不久便风消云散,一落千丈,形成兰价起伏靡常,影响艺兰的盛衰。这不仅有违传统艺术的本旨,抑且有辱兰蕙的自然品德,凡真正爱兰的人怎肯随和,莫不以此为羞。

  另外,端正厚重的花容、纯洁俏丽的花色和矢志不渝的花守是兰花开品的三大标准。在这三大标准的后面包涵了兰花向人们传递的文化信息,表达了中国兰文化的内涵。

  要是失去传统文化的依托,将兰花背后的文化内涵通通弃之不顾,那还玩什么兰花?

 

  四、“人兰合一”是“艺兰”之最终目标

  人类的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艺兰”也涉及到人生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及其行为倾向和生存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端正人生坐标,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人生的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目的。

  有的以追求享乐为人生目的,认为“不玩不乐,一生白过”。他们追的是声色犬马,求的是吃喝玩乐。以个人享乐为中心,不管是否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正当需要,有意无意地损害他人的利益。

  有的人则以追求权力为人生目的,认为有权就有一切,甚至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买官。以追求权力为人生目标的人,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朝权在手,便做人上人,甚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作威作福。

  还有的人以追求金钱为人生的目的,认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不仅可以买到各种商品,满足各方面消费的需要,还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以赚钱捞钱为人生的根本目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为了钱,所有的道德、良心、人格、甚至国格统统可以不要,甚至不惜践踏国家的法律,铤而走险。

  古代儒道两家向来非常重视人生意义的问题。庄子曾发问: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平?(《庄子·齐物论》)

  意思是说,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名逐利,获得了什么呢?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归宿,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着蒙昧吗?。他还在《庄子·秋水》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鱼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鱼之乐”呈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

  孔子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和《论语·雍》中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被称之为“孔颜乐处”。“孔颜乐处”表达了孔子的人生意义观。

  汉代以来人们把孔子、颜渊这种“安贫乐道”精神奉为儒家最高的人格精神和道德境界。周敦颐在《通书》中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周敦颐认为,俗人以贫贱为人生苦境,以富贵为人生目的,而君子是超越于富贵与贫贱之上的,认为人生中有着至富至贵、可爱可求乃至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大”,即成圣成贤的理想。人若见其“大”,必忘其“小”,从而在心灵深处实现一种高度的充实、平静和愉悦。

  “人兰合一”的境界,正是庄子与孔子所说的境界。“艺兰之道”是“君子之道”,它的最终追求的目的就是周敦颐之“大”目标。

 

 

 ————马性远、马扬尘《中国兰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