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九章二十章廿一章廿二章
(2009-01-13 18:09:35)
标签:
文化 |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絕棄了聖智的美名,不會為此美名來迫壓人民,人民自然可以得利百倍。
絕棄了仁義的聲名,不會為此聲名來奴役人民,人民自然可以歸返孝慈。
絕棄了巧利,不再生起貪取之心,那盜賊也就不會存在了。
這三者是說人間的禮文制度不足以治理這個世界,
因而得讓它有所歸屬於自然。
讓你的天真朗現吧!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
自然而然,你的私心就減少了,你的欲望也就降低了。
不要貪取美名,要懂得務實,真正的務實就是不強求、就是自然!
用再多的語言文字去教導,都不如自自然然的生長。
讓你的天真朗現吧!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這樣自然快活!
自我降到最低,才能升起真正的我;欲望減到最少,才能升起生命的真實動力。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棄絕後天擾攘的學習,免除憂愁煩惱吧!
人家唯唯諾諾說你好,或者人家拿言語呵斥你,那相去有多遠啊!
人家評價是善,或者人家評價是惡,兩者距離可有多遠啊!
人家所畏懼的,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這是世事之然啊!
不過,大道廣闊,無涯無際,永不停歇!
世俗大眾,熙熙嚷嚷,好像享用了豐富的宴席一般,好似春日裡登臺遠眺
一般,總湊個熱鬧!
閒散悠遊,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好像無家可歸似的。
世俗大眾總要為自己打算,留個有餘,而我獨獨像是有所缺憾一般!
我守著愚人之心啊!渾渾沌沌的啊!
世俗人求的是烜赫顯耀,我獨獨喜歡默默無名。
世俗人總好精明能幹,我獨獨喜歡渾渾無心。
心地恬澹好像大海一般,飂闊無涯,永無邊際。
世俗大眾總要個目的、有個憑藉,而我獨獨固守自然,寧願鄙陋。
我獨獨不同於一般世俗大眾,我所尊貴的是回到母親的懷抱,渴飲母愛甘泉!
不要擔心學不好,放下吧!沒有了憂愁,沒有了煩惱,一切會好!
人家所畏懼的,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這是世事之然,就這樣!
不必老為自己打算,倒是寧可守著自然虛靜之道。
烜赫顯耀、精明能幹,不如渾渾無心、默默無名,自在的好。
當爸爸就要給人,當兒子卻永遠有媽媽的支持!又當個兒子吧!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最大的德行願景,就是順從著自然大道。
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有無虛實,恍惚難辨!
恍恍惚惚中,自然大道顯現了意象;
恍恍惚惚中,那意象逐漸轉為具體的形物了;
自然大道是何等深遠而幽冥,卻隱含著精誠的動力,
自然大道的精誠是真切的,這裡有其確信不移的地方。
從古到今,人們用了許多名言概念去建構這世界,它總離不開「自然大道」。
就是經由「自然大道」,才能審閱人間大眾各種事物。
我何以能夠知道人間大眾各種事物的情狀呢?就憑這「自然大道」。
具體的形物要分辨清楚,但要超越它,真實的圖象要明白,但要空卻它。
自然大道是無名、無形、無情、無象的,只是個自然而已!
順從著自然大道,就不必強調自覺的德行,精誠自可以不移,真正的精誠
不是勉強,而是自然。
回得「自然大道」,一切清楚明白,人間事物,整整齊齊,一個走不了!
「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彎曲正所以能伸直,
低窪正所以能滿盈,
破舊正所以換新,
少了正所以能得到,
多了正所以造成迷惑。
因此,聖人懷抱著整體的道來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
不自我表現,因此反而明白;
不自以為是,因此反而彰顯;
不自我誇耀,因此反而功勞長存;
不自驕自滿,因此反而得以生長。
古來所說「曲折才得周全」這樣的話,那裡是虛飾的話而已呢?
實在說來,是應該像這樣的周全才能歸返於道啊!
理直不一定要氣壯,做起來儘管有些曲折,但卻可能是較為周全的。
要能「藏」,但不是遮掩;而只是讓自己在安靜的情境下,默運造化,好好生長。
不必擔心走錯路,走錯路,就多認得一條路,好好記得這條路,以後可能也有用。
法律對了,道理不一定對;道理對了,人情不一定對;人情對了,還是要
求道理對,求法律對。真人情,不是世俗,而是人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