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钢索的人

(2009-02-23 16:54:11)
标签:

电影

走钢索的人

文化

分类: 影音
菲利普:“于我来说 很简单 生活就应处于危险边缘 你必须反抗 不向规则低头 拒绝自己的成功 拒绝不断将生活和想法视作挑战 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活在钢丝上的人”。

《走钢索的人》是访谈录也是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

浪漫的法国人,连梦想都是如此惊心动魄!一群年轻人为了一个没有缘由的念头而努力,直到年迈时候,曾经的一切是那么值得细细品味拿捏。
感慨的是,菲利普成名以后,朋友跟他的情意破灭,一直支持他爱他的女友也与他分手……
人真是可以一起共患难不能一起同甘乐么?


·剧情介绍
    描述1974年法国杂技名人Philippe Petit,在纽约世贸大楼间搭钢索逐梦的纪录片,产生念头到完成壮举,他缜密调查规划,突破层层关卡,前后花费六年半的时间。
    911事件后,当年偷拍画面成为珍贵历史纪录,导演生动捕捉这名杂技人的神态及心理状态。

        恕我直言,看完《走钢丝的人》以后,还是没有几个人能懂得主人公菲利普(我想这并不是目的)。这不是错,而恰恰是对的。正如片尾老迈的菲利浦再次走上钢丝的时候,相爱过的女人、相助过的朋友以及蜂拥过的人群,都不存在了。爱过了可以分手,患难过可以陌路,疯狂过早晚要冷却,只有一个一个的人——个体的人,是真实的。但麻烦的就是,人的真实是一种无限。
        那么这样一部片子有何意义呢?意义就在于各取所需。不强迫观众接受任何一种难于理解的体验。纪录片一样有精彩的故事,而且有时可以离奇得让故事片汗颜(并无与故事片一较高下之意),就像这部《走钢丝的人》。人们喜欢看故事,这是难以撼动的事实。纪录片虽不必遵循故事片的规范,但也不应该拒绝展现精彩绝伦的故事,尤其是当这种故事超越了虚构可被接受的限度而必须让观众眼见为实的时候。但是,这类题材并非满地皆是,我们有幸在《走钢丝的人》里一睹这样的例子,一方面惊叹于菲利普,另一方面受惠于纪录片。
        一种人总喜欢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人”的某些作为,另一种人则反感这种做法。事实上,科学总在为人们的梦想保驾护航,但永远也不能取而代之。以《走钢丝的人》为例,菲利浦的“壮举”本身就说明了这一切。当人们研究这群毛小子是如何怎么把一吨多的设备弄到楼顶,并且在两座摩天大楼之间架设好安全稳固的钢丝,以及菲利浦的“空中舞蹈”如何保持平衡等等这一切的时候,他们可以找到各种科学上的依据,并且相信这些科学依据同样被菲利浦和其朋友们熟知并自觉运用了,因为没有这些,就没有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发生。但是另一方面,你若要研究菲利浦为何费尽周折执意做这件事,十有八九会弄偏了,就好像美国人检查菲利浦是否有精神病,记者不断发问“为什么”。在这一点上,宗教就显得比科学主义聪明。“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有些东西是靠悟的。东方的神秘主义在西方人看来总是玄乎的,但当科学阶段性地表现出无能为了的时候,它总是个靠山。
         纪录片也类似这样一个过程。它尊重事实,也必须尊重事实之间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联系。无论有没有可以使用的影像或者图片,事实都是第一位的。纪录片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各种证据予以特别的重视,但它不同于法律上的取证,因为它并不以罪与罚为标准,所以纪录片所重视的那些证据被称为“文献”就更贴切。影像是文献,图片是,声音也是,这些都没有,文字——最原始的信史依据也是,如果这些都没有,我们还有转动的摄影机和空白的磁带或者胶片,于是当事人的口述也成为可以被保存并使用的文献。《走钢丝的人》是文献纪录片吗?如果,我们承认菲利浦三十几年前这次横跨世茂双塔的“空中舞蹈”是一次有价值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不能否认《走钢丝的人》里面那些口述、资料片和图片具有文献价值。在这一点上,我愿意明确反对把文献片主动归结到官方意志下的做法。《二十四史》虽好,但不能替代《世说新语》。
        当然,我怎么看《走钢丝的人》总是有些一厢情愿。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万不可被我说得以为这部片子索然无味了。事实是,不少人看了《走钢丝的人》都很喜欢,一点也不枯燥,也不乏味,甚至扣人心弦,甚至回味无穷,以致潸然泪下。这就是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上培育出的诉诸于人类普世情感的花朵所散发的芬芳。《走钢丝的人》在选材和技巧两个方面做到了十足的亲和力。说选材,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当中纷纷杂杂,要讲述得津津有味,选哪些舍哪些的问题。《走钢丝的人》显然不想把菲利普塑造成孤胆英雄,更不是什么“高大全”。于是,他身边有一群三教九流的朋友,帮他踩点儿,帮他办假证二,帮他做所有必须的准备,除了走上钢丝。这些朋友是全片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反映出的种种心理和态度让观众可以找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因为主人公菲利普实在有一点与众不同,在他和仰望他的人之间,他这些朋友们是一个中介,在故事里是这样,在讲述故事的安排上也就必然如此。片子另一个重要的选材是菲利普的前女友与他感情。本来我想说菲利普身边有友情和爱情,但是又觉得这种生硬的归类显得不符合这种纪录片的气质。无可否认,那个女孩儿的出现争取到了不少女性观众。并且,菲利普这个男人对女友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男人无限真实中的更多。片中涉及其前女友最精彩的段落是在菲利普完成“壮举”之后与女友关系的黯然落幕。“我知道我们之间结束了”——就像A股在6000点以上站不了太久一样,我们总是在无形中感受一种宿命的必然,当这种必然成为习惯,我们就叫它规律。菲利这样的人,如果说他伟大,其伟大不在于否定已有的规律,也不是挑战既定的规律,而在于让大多数人反思那些被默认的宿命,这些反思或许可以找到新世界的入口。
        至于《走钢丝的人》的技巧问题,时光网友博客上已有高论,且非常认真地分析了技术层面的问题。我想说的一点是关于“再现”。其实,说白了,“再现”是纪录片量变的一个过程,在一定的“度”里面,“再现”如何逼真仍然被视为纪录片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走钢丝的人》使用的并非通常那种努力靠近真实氛围的“客观再现”,而是一种注重意境和关键细节的“主观再现”。这种“主观再现”的好处在于不受具体形象是否接近真实的困扰,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传达那些情节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为了贴合口述内容的图像说明,更是创作风格化重要因素。于是,《走钢丝的人》里面的一些再现段落淡化了纪录片再现的感觉,而稍微有些游离,甚至觉得有些像《天使爱美丽》之类的小段落,精致、诙谐,但是表意丰富而准确。说到这里,再啰嗦两句。“主观再现”做到极致,必然接近甚至转化为故事片(虚构)。尽管没有纪录片愿意声称自己向故事片转化,但事实上,两者的界限并不在手法上。
        在时光网某博客上看到有朋友说《走钢丝的人》这部片现在还是有点冷,说明看的人可能还不多。我愿以我微薄之声,向路过或专程来访的朋友推荐此片。推荐的原因是,以往,我们以为冒险首先需要勇敢,所以我们不做冒险的事情经常脱口而出两个字:不敢。其实错了,真正让我们远离冒险的不是因为不敢,而是因为没有梦想。所以,不要问自己敢不敢冒险,而要先问自己:敢不敢有梦想?敢不敢为梦想坚持到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午夜食人列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