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三八 畅谈感受
——天津十位女画家访谈录
文字整理/本刊记者柳河
编者按:2月24日,津报书画俱乐部邀请本市十位女画家举行了“喜迎三八艺术座谈和交流笔会”,女画家们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目前书画创作的思考以及自身的努力方向。本刊特摘编了访谈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刘正:寻求工笔画写意性的突破
我的绘画是以工笔画为主。这些年,心里一直有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想画一套以少数民族服饰为主题的系列工笔画作品。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文化的交流,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本源渐渐遗失,所以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把各个民族的典型民族服饰画下来,作为资料保存下来。另一个目标是想在工笔的写意性上能有一点突破。工笔画并不是一味的细致,要避免画得呆板僵化,在工笔画中也要追求生活的、艺术的鲜活意境,这样才是真正的好的工笔画。吸收写意画的有张有弛,灵动鲜活,把工笔画的艺术生命和艺术格调再提高一步。
退休后也画了一些写意画,在写意人物画上,想探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力争用丰富的笔墨表现出不同的题材和意境。2012年,还要忙于全国第七届年画展的筹备工作。年画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画年画的人越来越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年画的沿续和发展尽一份力。虽然工作很多,但自己会尽力去做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年画。
萧惠珠:呼吁对传统国画的重视
近一段时期,中央提倡搞好文化建设,这对我们书画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福音。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为书画事业的发展多做努力。当前,书画市场空前繁荣,各种展览拍卖层出不穷,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透过一些表相,我们也会发现其中真正的高端精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文化含量值得我们思考。目前的国画市场,成就了许多画家,也毁掉了许多画家。有时候,收藏者的欣赏水准不够高,这导致一些画家为了钱,不再追求作品的艺术含量,只是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反映了提高全民艺术文化修养水平的重要性。现在文化市场的大环境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一些娱乐文化
过多地占据了荧屏,而一些高雅严肃的艺术作品却少人问津,怎样把文化建设引入正确的轨道,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现在看一些新闻,有一些书画村,全村画画,廉价销售卖到国外,虽然从某个方面说,这样是弘扬了中国绘画,但我却觉得实际上是弊大于利,这实际上在国际上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极不好的影响,好像中国画很容易,是廉价货。实际上,中国绘画中,想画好每一笔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文学、艺术各方面的综合提高,不是一个农民经过几天学习就能速成的。乱七八糟说这么多,就是想呼吁更多的人能加强对传统国画的重视。重新认识、研究中国画,在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好地规范书画市场是当务之急。
孟昭丽:建议女画家们在书法上多下功夫
最近一直在思考创作,也随手写了一些感想,已经发给《画讯》几篇小文章,如果可以刊登的话,也算是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最近在北京观摩了一些展览,发现中国画加入其他画种的元素也很好。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李宝林老师的学生们的一次展览,他们的作品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很有新意。我觉得天津画家讲师承,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跟老师跟得太紧了,没有外省市画家那样敢于突破。我觉得画家们要多开阔眼界,互相借鉴,打开思路,出来的作品就会不一样。说到女画家,历史上有作为的女画家也不少。我建议女画家们在书法上多用些功夫,这样画出的画才有骨力,水平提高也会更快一些。有人说我是书法和绘画双栖,我今后要在画上多下功夫,许多优秀画家在用墨用水上的长处都是值得我借鉴的。今年,我筹备在北京举办一次个人展览,正在准备作品。
崔燕萍: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分力量
每年的三八节,我们女画家都盼着这一天。因为是自己的节日,可以在这时候参加许多社会活动,新朋老友欢聚在一起,谈生活、谈艺术,非常快乐,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最幸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都看得淡然了,更多地是想做一点顺心的事。感觉心态越来越安静,反映在绘画创作上,从笔法、创作心境上也都有所变化。现在更多的是想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一点自己满意的作品,希望能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提高一步。另外,还希望能更多地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愿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自己的一分力量。特别感谢津报书画俱乐部经常组织我们女画家参加社会活动,为我们提供展示作品和服务社会的机会,祝津报书画俱乐部越办越好。
欢的事,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把自己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对自己来说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史玉:画家必须深入生活
又到三八妇女节了,每年三八,《画讯》都组织我们女画家搞活动,向我们祝贺,为我们出专版,十分感激《画讯》对我们女画家的关爱。今天,姐妹们又欢聚在一起,一起画画,交流体会,非常愉快。看大家的作品,能感觉到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有提高,这也督促着我要不断努力进步。在过去的一年里,出了一本“大红袍”画册,还出了几趟远门,到全国各地采风,感觉颇有收获。通过这几次写生,我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画家,必须深入生活,用心去感受,才能从自然万物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大自然总能给你带来新的激情和感受。在绘画创作上,我想力求有所突破,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多动笔,多动脑,多看书,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我尝试用一种现实的绘画表现手法,把国画与西方绘画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着重写生,推敲提炼物象造型,达到深邃空远的画面意境,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一批体现生活,蕴含情感的好作品。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为我传精神,我为艺术添新彩。”我感觉这句话很贴切地代表了我的心声。在新的一年里,我会更加努力,用满意的作品向社会上关爱支持我们女画家的各界人士作一汇报。
王俊英:努力了就不会后悔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三八妇女节。每年这时候,津报书画俱乐部都会组织我们女画家进行交流,真的非常感激。这种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动,我感觉对提高和促进绘画特别有帮助,看着姐妹们不断提高,为她们由衷地高兴,同时也会督促自己不能懈怠。这两年我通过去北京学习重彩画,对艺术的创新也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不管这种想法成功不成功,最终结果怎么样,我都会不断地去努力超越自己,追求新的风格。只要努力了,我就不后悔。新的一年,应该有新的所想,我也会继续自己的艺术探索,力争能拿出一批新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范闻泽:绘画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年轻的时候工作很忙,那时候就想,等闲下来的时候,一定要买一全套的金庸作品,读他个昏天黑地。可真等到退休以后有时间了,却一本书也没看过,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绘画上。记得以前看过雷诺阿、列宾等人年老后为了画画,把画笔绑在手上画画的故事,当时觉得不可信,现在才真正理解了他们把绘画视为生命的心情。当青春和健康不在的时候,感觉只有绘画依然陪伴着自己,真正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最近研究了很多林风眠的作品,对他把东西方绘画融为一体的创举非常佩服。他是那个时代的艺术骄子。现在时代不同了,创作风格,创作理念都在不断变化,我想我自己也应该从中有所启发,力争画出自己的新风格,新感受,追求一种新面貌。又到三八,不由得想起李德珍、张德育、于复千等恩师。老师们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一定要以加倍的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不辜负社会的期望。
伊汉铭:画画一定要有个性
近一段时间,我作了不少的思考。对现在的画我不满意,也不满足,我希望能有更新的绘画面貌呈现给大家。前人和现当代大师们的作品很优秀,我们不能只是沿袭,不能只是模仿,重要是的要有创新,要适应新时期的艺术要求。我觉得,画画一定要有个性,要鲜明地表现自己,这就需要用心画画,用情画画,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看古人的作品,总感觉是一种心灵的洗涤,作为当代画家,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这种纯粹的艺术观,要用自己的真情打动观众,不能仅满足于市场的需要。当然,想创新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学习,需要钻研,需要有灵感、有才情……虽然困难很多,但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走下去。
庄雪阳: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
在这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想谈一谈女画家的边缘化问题。我想大家都知道,女画家在家庭中一般都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因此用于绘画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与男画家相比。想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女画家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过去的中国一直是一个男权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画家被社会认可,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女画家能被社会接受,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努力,才会有收获。只要能画出好的作品,肯定还是能被公众认同的。作为女画家,我觉得要发挥女性自身长处的同时,也不要被女性自身的客观条件所限制,还是要大胆走出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习其他画家的长处,,画出自己的面貌。女画家之间也
应该加强联合,互相学习,推动女性绘画共同进步。
黄雅丽:实现共同进步
我是学美术史论的,所以一直有个想法,想把天津女画家的发展概况作一个综述,把这个脉络整理一下,写一个真实的记录和总结。还想写一点当代美术状态的文章,这算是我的一个愿望吧。我们天津的女画家从2000年举办了首届女画家展,从那时候起,活动一直延续下来,在社会上产生了不错的社会影响。通过活动和交流,女画家们的眼界开阔了,技艺提高了,消除门户之见,实现共同进步。大家都认识到了活动和交流的重要性,也认可了这样的方式。现在,我们天津的女画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这是一个可喜现象。我也去过其他城市,感觉社会活动和社会影响方面,天津女画家的总体水平还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谈到我个人的绘画创作,还是继续努力钻研吧,以后将会更加注重形式和笔墨的关系,把内在情感表达得更丰富一些,争取能不断进步,画出高的境界。(本文已刊发在3月1日出版的《画讯》一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