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留斯(1862—1934)
   
“音乐是非常单纯的,是诗与情绪的直觉表现,而学习往往会抹煞这种本能与直觉,我不认为学习和声法或对位法有任何意义。”靠自修学习作曲的戴留斯不属于任何乐派,他那幽隐独居的生活与英国上流社会的优雅教养,使他和当时的音乐主流完全脱节。可是,即使是雪莱、华兹华斯等诗人,恐怕也无法比戴留斯的音乐更能充分描绘出英国的景物和生活。
   
“描绘”出“英国”的景物和生活?这位有45年生涯在法国度过的英国作曲家恐怕不会同意这句话。“想用音乐来描写其他事务,就跟用音乐来说‘早安’或‘今天天气很好’一样无稽。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那不可描述的抽象性。”戴留斯充满田园风情的音乐并非视觉的印象,而是心灵的体会。
   
1903年,戴留斯携画家妻子到到法国枫丹白露附近与世隔绝、林木茂密的“葛雷.罗恩”小村定居。爱好自然的他最富创造力的时期大都在此度过。我们几乎可在《河上夏夜》、《春日初闻杜鹃啼》里,见到这位因季节交替之美而对别离人生无限感伤的大自然艺术家。
   
戴留斯音乐的守护者是指挥家毕彻姆,他认识戴留斯时才28岁,此后他的每场演出必定排出戴氏的作品。戴氏去世时他正在巴黎录音而不及赶至。戴留斯晚年双目失明,肢体瘫痪。他生前曾希望能葬在自家花园里,当自知不可能后,只好求其次“愿意葬在英国南部乡下的小教堂里。”迁葬回乡当天,已受封为爵士的毕彻姆在墓前带领乐团演奏《河上夏夜》、《春日初闻杜鹃啼》,表达对这位大自然作曲家最高的礼赞。
 
   
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
   
理查.施特劳斯1864年生于慕尼黑,最早的音乐教育,得自担任宫廷乐团法国号手的父亲,曾严格的学习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作品.1885年因为得到一个指挥得职务,前往迈宁根,从彪罗那里了解勃拉姆斯的作品,从里尔特那里认识柏辽兹、瓦格纳和李斯特等人的新音乐,于是他的作曲家路线就此确定。1886年成为慕尼黑宫廷乐团副指挥,1889年担任魏玛宫廷乐团指挥,1894年再回到慕尼黑,1898年前往柏林,1919-1924年,和沙尔克同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总指导,此后过着自由创作的余生。
   
这位德国近代大作曲家,由于发表手法大胆的交响诗,受到世人一致礼赞,被誉为“德国之光”。他在管弦乐作曲方面,功绩显著;以及临机应变的曲式,使得李斯特创始的交响诗,迈进绚烂夺目的巅峰。《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唐璜》是代表作品,歌曲集《四首最后的歌》是晚年最美的顶尖极品。
 
   
西贝柳斯(1865-1957)
   
1865年生于芬兰,早期学习法律,后来改学音乐,学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又赴柏林、维也纳深造。曾追随多位音乐家学习。1893年返回祖国芬兰,1897年由政府给予荣誉的终身年俸,专心于作曲,在世时被推崇为芬兰的“国宝”。
   
芬兰民族风格的艺术音乐沉寂至近代,而在100多年前突然诞生了一位西贝柳斯。他不仅使芬兰人有了自己的音乐,而且把芬兰的乐风传遍全世界。西贝柳斯的音乐,虽然显著的受到德国浪漫乐派的影响,但因使用了北欧固有的厚重阴暗和声,及芬兰音乐中特有的结构,遂产生出强烈的乡土色彩与独特个性,其中蕴含着一股男性的悲怆意味。
 
   
其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库勒伏》、《火的起源》,均以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又译《英雄国》)为题材。合唱曲《雅典人之歌》及音诗《芬兰颂》、《萨加》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