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玫瑰之名》
 (2012-06-25 22:47:01)
	
			
					(2012-06-25 22:47:01)		| 标签: 玫瑰之名上海电影节大光明电影院休闲 | 分类: 文化品读 |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老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了二十多年前的片子《玫瑰之名》,看到了一半才渐渐弄明白,这是一部讲述中世纪反抗封建教会,鞭笞当时体制的电影。越看越入味,文艺味十足的电影。教会,城堡,寒冬,死亡恐惧,推理,爱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部片子,对西文文艺复兴前期黑暗的了解。
 
故事开始是在寒冷的冬天,白茫茫的雪,用舒缓的语调旁白,慢慢地进入主题,威廉修士与徒弟阿德索前往山区的一座修道院,调查一起死亡事件。画面简单,后来才知道这是二十多年前拍摄的片子,那时的电影已经有这样的技术是非常不错的境界。严肃的教堂,贫穷的人们,视女人为魔鬼的社会,阴沉的天,都哄托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坐在老电影院里看一部老的电影,是怎样的感觉。
 
一些怪异的人,恐怖的死亡事件,阴森的城堡,重口味地描述,让我开始猜想,为何取名为《玫瑰之名》?玫瑰指的是什么呢?爱情,生活,教堂?或许都不是。
 
片子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第一单的死亡案,第二单的死亡案,第三单死亡案,仿佛像是末日的预言,这城堡被诅咒一样,阿德索问威廉,这是不是上帝遗忘的地方,威廉反问,哪里又会是被上帝眷顾呢?很多对白让我慢慢咀嚼,很有味道,他们的死正如老套路的剧情一样,都有着同一样的印记,手指与舌头都黑了,而我搞不明白的是,每个死亡的人都要放在大桌子上像要等宰的猪一样洗涮一遍。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安排贫家少女来一场长长的嘿咻戏,死亡的恐怖与爱情的萌发杂揉着,缓和气氛,女孩为了养活家人,出卖了卑贱的身体,逻辑推理,神权与人文主义,教皇与清贫之争,更出奇的是小说作者是名符号学专家。这一切的一切,都给电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关于教皇与清贫的辩论,借助这场死亡案来清除异已的神权,知识被视为洪水猛兽,亚里士多德仅存了第二部诗被涂了毒液,接触这本书的人都会中毒身亡,被审判而准备用熊熊烈火烧死他们的刑罚,最后要准备逃走时被民众推落深渊的万刃穿心。最后与书籍共燃烧的教主。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威廉与民众在这场辩论中胜利了,他们骑上毛驴,踏雪远去,故事的最后,安排哑女出现,阿德索没有带走她,让人怜惜,还有那样的雪,还是那样的路,如来时一样,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但却改变了很多。
 
我不明白,86年上映的电影到现在才在中国出现,出现在这样的电影节里,而又是那么让人寻味。正如黎明前的黑暗。
 
玫瑰之名,也许是知识,也许是阿德索的爱情,是文艺复兴前的革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