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童摔婴案 更应关注两个孩子的未来

(2013-12-07 13:10:09)
标签:

女童摔婴

爸爸去哪儿

未成年人

重庆

恶童日记

分类: 静观万象
    可以说,发生在重庆的“十岁女童摔婴案”不仅是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而且让整个成人世界都瞠目结舌,甚至触目惊心,这起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原来孩子的世界并不都像《爸爸去哪儿》中那样全都天真无邪、光鲜亮丽,而当《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组刻意安排一些环节让孩子们忆苦思甜的同时,现实中两个孩子的苦难与悲剧才刚刚开始。这就是人生的惨烈与狰狞之处,让人不忍直视,却又只能面对。
    更让我们感到无能无力的是,面对这个暴戾凶恶的十岁女童,我们甚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跟她谈人性?对于她来说还太茫然;跟她谈法律?对于她来说还太懵懂;跟她谈道德?我们自己都觉得略显苍白。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经济的惩罚,这些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在一个十岁女童面前似乎完全失效,这个惨痛而无奈的事实,也让我们终于意识到,在未成年人监护教育的地带,我们社会的制度设计还有很大的空白和缺陷。   
    现在很多人都在探讨这个十岁女童何以至此,有人说是因为环境,女童的父亲也承认自己经常打骂孩子,而且我们也看到,在事发之后,这个女孩的父亲做的最多的不是道歉,而是辩解,甚至说事发时传出几声狗叫,“男童受惊吓自己坠楼”这种很难自圆其说的话来。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种家教环境,孩子是多么容易形成暴戾、撒谎的性格特质。也有人说是因为病变,称这个女童曾因车祸头部受伤,此前也有把蜗牛捏碎吃掉等异常行为,这也并非没有可能,我们实在难以洞彻复杂多变的人性,也无法预料恶之花何时会毒蚀人心,但是这个女童在事发之后能够若无其事,甚至假装帮忙找人的行为,也让我们对这个女童的心智实在难以揣度。可能我们也只能用美国神经犯罪学专家阿德里安·雷恩的那句——“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板机”来解释这一切吧。
    但是,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从女童摔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两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都将发生无可挽回的逆转,对于那个只有一岁半的无辜男婴来说,即使被抢救过来,不但身体的伤痛与残疾可能会伴其一生,而且心灵的阴影和伤口更难以消逝和弥合。而对于这个十岁女童来说,即使她将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将注定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在痛苦和忏悔中度过终生;而如果她因为没有因此受到惩罚,得到教训,我们也很难预料其在成人之后,深埋在其人性中的恶何时会突然迸发。我们看到,在事发之后,这个女童就被妈妈带着去了新疆,这种试图一走了之的逃避行为,无论是对于受害者,还是这个女童成长的本身,都是有些不负责任的。
    很显然,对于两个孩子的未来,已经不是两个家庭所能承担的,无论是对于无辜男婴的伤病救治还是心理关怀,还是施暴女童的心理疏导与社会监管,都需要社会乃至政府力量的积极介入。我们看到,在英国,如果儿童行为已经失范,会采取一系列指定监护,社会力量将取代一部分父母功能,我们不妨引以为鉴。
    在我看来,无论是对于作为受害者的男婴,还是作为施暴者的女童,可能最迫切需要的还是爱的教育。在这起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都提到了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那部著名小说《恶童日记》,是讲述一对双胞胎兄弟是如何被“狼外婆”训练成“恶童”的,但这部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这对兄弟在被训练行乞之后,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回家的路上,我们将行乞来的苹果、饼干、巧克力和硬币全都丢到草丛里。而我们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是扔也扔不掉的。” 可见,这个世界没有善良不能抵达的角落,也没有不能融化的恶。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投入更多的爱与精力,让受伤的男婴相信爱,让加害的女童学会爱,也许,总有一天,他们会用孩子的笔体、会用阳光的笔杆写下——相信未来。
    但要让他们相信未来,首先我们要让他们相信的,是现在。现在我们所做的和所没做的,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