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来,本报发起的“树种哪、种啥树,市民出主意”大型春植活动引发众多市民的反响和共鸣,很多市民都积极参与其中,寻找冰城无树街,我们看到,很多市民对哪条街、哪个地方应该种什么树都说得头头是道;Q群“80后潮妈团”的70多位年轻妈妈、黑大等8所高校的学生也都参与进来;85岁冰城老人李坤才:甚至一天走26公里用脚量出5条缺树街……可以说,冰城人对于绿色的渴望和热情,在这一周多的时间内,集中爆发了。
但渴望的背后其实是缺乏,毋庸讳言,哈尔滨这些年来的绿化的确是不能让市民满意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年年植绿不见绿,就拿我家附近的一条街来说吧,几乎每一年都在植树,可是就是不见树儿长大,所以直到现在,还是只有如儿臂般的小树在道旁可怜兮兮地立着,等待着明年又被拔掉……这让我甚至不惮以恶意揣想:这究竟是管护者的无能,还是背后另有猫腻儿和腐败?窃以为,哈尔滨的绿化至今不能交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不能从地域上找原因,因为同处东北的大连、沈阳甚至齐齐哈尔的绿化,都比哈尔滨好很多;也不能从历史上找原因,这座曾有着丁香城和榆都美誉的其实是有过绿色的骄傲的;那么,能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找原因吗?我看也说不通,国内外很多比哈尔滨发展好得多、快得多的城市,绿化水平也没有像哈尔滨这样糟糕,甚至随处可见成荫的绿树,如画的美景……所以,在城市绿化方面,哈尔滨其实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搞不好的。
本报上周报道过的哈市道外区尚朴街93号院的杨国柱杨国柱老人,用8年时间,把被垃圾占据的小区绿化带建成了一个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庭院花园,也得到了周围邻居的共同维护。所以说,城市绿化美化并不是一件多难得事儿,而是在于市民和管理者,是不是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己真正的家园。
我觉得,哈尔滨的绿化症结不在于“植”,更在于“护”,所以,我们对于城市绿化的标准,也不应只限于每年种了多少树,而应该看养活了多少树,今年的树比去年又粗了多少、高了多少,而对于那些随意更换、砍伐树种的行为更应该严格加以监管。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新西兰北岛的奥克兰市曾经的市长坎贝尔爵士曾在城市南郊的独树山山顶补植过一颗松树,以纪念毛利人对新西兰的贡献。到1994年,松树已一百多岁了,树高已达26米,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看见那树,就能找到奥克兰,因此也被人们称作“北斗树”。但这也就在这年的10月28日,这棵树却被一个无知的男子被电锯锯坏,结果,这起“毁树事件”轰动了整个新西兰乃至其邻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市民纷纷谴责、媒体跟踪报道、锯树男子被判刑“六个月监督改造”,奥克兰市议会首次批准拨款9.5万新元抢救老松树,市政府也成立专门工作组,积极抢救生命垂危的老松树,虽然树最终没有被救活,但从中可见奥克兰从市民到政府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情怀。而在我看来,国内的一些城市管理者,你让他有点儿商人的眼光很容易,甚至无师自通,你让他有点儿诗人的情怀,却真的很难。
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而我国作家余杰也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城市是有历史的,城市是有性格的,城市也是有灵魂的。”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冰城市民,我真的希望,这个城市能够真正把绿化视作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一件春来应景、更是随时可以更换、脱掉的衣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