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七次脚” 叫人受不了
(2012-10-27 11:48:17)
标签:
重阳节
洗脚
老年公寓
敬老院
合肥
|
分类:
静观万象
|
设想若干年以后,当年华老去的我在敬老院里,在每一年的3月5日或重阳节,或其他什么节庆的日子,看着一拨又一拨的爱心人士,像赶集一样地赶来,洋溢着青春的笑脸,一次次地为我理发或者洗脚,如果我还没有老年痴呆或半身不遂,我想,我会用悲悯的笑容望着他们,就当我是为前来做好事的他们做一次好事,哪怕头被剃成孟非,脚被洗成刘翔。因为我知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将罕见他们的身影,因为那些不是特殊的日子,只有在那些特殊的日子,他们才会想起“组团”过来,为我们洗一洗,洗就洗吧,洗洗更健康。为了这些年轻人获得助人的快乐和幸福感,我愿献出我的头或脚,只要不让老朽献身就成。
我们都知道希腊神话悲剧里的西西弗斯,因为触怒了诸神,他被罚不断地推一块巨石到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于是他就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样无效又无望的劳动。而后来在加缪笔下,这个悲剧又有了一个喜剧般的续集,那就是西西弗斯在这极具形式感的过程中居然找到了某种快感,于是这惩罚反而变成了一种享受。只是不知道他在享受推石头的过程中,石头是否也有同样的快乐?就像那群前往合肥老年公寓的爱心人士,在一次次地为老人洗脚的过程中,感受着奉献爱心的快乐同时,是否也想到,被一遍一遍洗脚、洗得脚都快秃噜皮的老人,是否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被关心?
我不怀疑这些爱心人士的真诚与善意,我只是对国人无论做什么事儿都喜欢“走形式”和“凑热闹”有些无奈。周立波早就在他的脱口秀中讽刺过这种现象:平时一年到头都是“雷锋”不够用,而一到了3月5日这一天,就成了老爷爷老奶奶不够用了。这哪里是献爱心,这分明是“爱心一日游”,把老爷爷老奶奶当成可以拍照留念的景点了。中国的景点我们是知道的,一到“黄金周”总是人满为患。而重阳节和3月5日前后,往往就是献爱心的“黄金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洗脚竟成了国人表现爱心孝心的“必修课”,一些孩子在上学期间,往往会被老师留这样的家庭作业:回家去给父母洗脚。而且还有振振有词的理由,那就是当你从一出生开始,父母就为你洗脚,所以你也应该用洗脚来回报他们。但问题是,父母为孩子洗脚,是因为孩子尚未有自理能力,如果父母年老失能,为他们洗脚自然是天经地义,但如果尚身强体健,且不情愿,这洗脚岂不成了令双方都觉得尴尬的事情?更让我想不通的是,还常常能看到一些校长给学生洗脚、老板给员工洗脚的新闻,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居心叵测。如果给别人洗脚就能展现自己爱心的话,那么,那些在昏黄幽暗的半地下室上钟的洗脚妹,个个都爱心泛滥了。说实话,这种浸在洗脚盆里的爱心,已经让我们嗅不出是什么味道。
看到合肥老年公寓一日之内被洗了七次脚的老人的遭遇,让我一下子想到传说中那种叫做“一夜七次郎”的雄性动物,想来他们的威猛行径,也未必都是从心所欲,更多的时候,恐怕还是情非得已,只是碍不住身侧那头雌兽殷切而火辣的目光罢了。而我们可以想见,当“一夜七次郎”终于变身“七夜一次郎”之后,那头雌兽又该是怎样的失落与幽怨啊!所以,与其久旱之后的“爱如潮水”,倒不如平日里的“细水长流”。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无聊与无奈。就像看到莫言在获得诺奖之后面对镜头的一脸疲态,就让我想到了他的一部书名《生死疲劳》,生死之间,总有那么多的虚应故事让我们疲于应付。我想,当我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昏,我会坐在敬老院的巷口,每逢节庆,看着一群有一群的爱心人士,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散去,再看着一地的烟花碎屑,心底一定会轻轻地喟叹:烟花过后,我心凄然,这个巷子,从此,就唤作烟花巷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