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白鹿原》:力不从心

(2012-09-22 23:50:28)
标签:

陈忠实

《白鹿原》

王全安

田小蛾

白嘉轩

娱乐

分类: 静观万象
     说句实话,对于陈忠实先生,我一直怀有一份深深的歉意,初读《白鹿原》,正是年少轻狂,无知莽撞,而且也没有耐心去通读整部作品,几乎就是跳着读完的,而且非常不好意思,都是专挑那些有“色儿”的部分看,当时觉得不过是跟《废都》之流的小说一样,不过是拿性当噱头而已,所以真的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是带着批判的目光去看的”,恰好又听说陈忠实先生自视《白鹿原》是“一本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于是不知天高地厚、得便宜卖乖地撰文嘲讽,称这样的书若真的当枕头,恐怕死人也是要做春梦的。当时自以为得意,现在想来,真是幼稚得很。
    多年之后,经了些世事,少了些浮躁,重读《白鹿原》,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性描写,都让我的内心受到深深地冲击,乃至震撼,至今我都觉得,这部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应该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优秀的作品,最起码是之一。爱屋及乌,对于电影版的《白鹿原》,我也是充满期待,虽然我也知道,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大作,想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完美呈现,是一件很难的事儿。但我还是有些固执地认为,有小说“这碗酒”垫底,电影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至少我看的这个两个半小时的版本,在我看来,颇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我觉得王全安把田小蛾作为全剧的“戏眼”并没有错,即使在书中,这也是一个很出彩儿很具戏剧冲突感的一个角色,而且如此纷繁复杂的影片,也需要有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可以让情节变得更加集中和收敛。但问题是,当影片把自己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在田小蛾的性事上时,就犯了我当年读《白鹿原》一样的错误,将其“矮化”甚至丑化了。陈忠实先生曾说过:“在《白鹿原》中,我对性描写的把握原则,就是有利于揭示我们这个民族在灵魂痛苦时追求光明自由的过程中,在婚姻和性爱问题上其文化心理结构不能回避的那部分。如果性描写的内容,不涉及到文化因素和道德因素,那我一句都不写。” 而且陈忠实在性爱描写上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不作诱饵”,但王全安却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只是把性当做抛向观众的一枚“诱饵”,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可能巨大,但无法伟大,可能会吸引些许眼球,但却无法震撼心灵。而且因为叙事的繁杂拖沓和语焉不详,纵有“诱饵”,很多观众也没有那个耐心“上钩”。王全安这一回,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应该说,在人物性格和情感发展逻辑上的语焉不详,是这部影片最大的硬伤。因为如果你不了解“泡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你就不会了解田小蛾的性苦闷和她的所谓“滥情”的根源;同样,如果你不了解白鹿两家的恩怨纠葛,你就不可能明白鹿子霖为什么要设计陷害白嘉轩父子;如果你不了解黑娃在白家打工时的那种压抑感,你就不可能看懂他为何要打断白嘉轩那在他看来“又直又硬的腰杆”……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因为缺少连续和递进的层层铺垫,所以即使是很惨烈的结果,也很难让观众为之感动,也就是说,无法入戏。
    对于这两个半小时版本的影片《白鹿原》的评价,我觉得用片中白孝文描述自己病情的那四个字形容最为贴切:“力不从心”,不知道这究竟是被“阉割”的结果还是先天不足,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不过在我看来,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都没有讲好一个故事,给他五个小时也未必就能讲好。纵使“下面没有了”,人家司马迁还弄出一部《史记》呢!当然,这是一句笑谈,但王全安的《白鹿原》,确实让人看上去感觉有些潦草。虽然画面很美,但却掩饰不了情节的苍白,明明有心无力,偏偏虚张声势,用《红楼梦》里黛玉骂宝玉的话说,不过是个“银样镴枪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