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尺度代替不了电影分级制

最近上映的《毒战》以真实反映贩毒人员肮脏藏毒行为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并且再现了中国式死刑犯的处决过程,以及毒贩秘密组织的活动过程等,这些重口味的表现似乎再次拉响中国电影分级制的警钟。内地电影分级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关于电影分级势在必行,为什么迟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难道是内地影片都剪干净了,其实也未必。
《毒战》作为香港影人打造的真正内地缉毒警察的影片令人关注,而主创人员来源香港和内地,影片的确表现出孙红雷演绎的缉毒队长是如何卧底神勇,拘捕了不少贩毒分子,其中真实再现了毒贩藏毒行为的不耻,但真实反映出来,还是令人很作呕,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那些将毒品吞食下去最后被逼迫屙出,带着黄色的毒品一个个呈现,令人强烈反胃。还有贩毒人员脱了裤子屙毒品的不少镜头,虽然这样的场景赞扬了缉毒警察的舍身忘我的大无畏精神,但让观众看到却不是艺术创作,而是一次重口味的记录视效。
当然还有影片最后在一个小学旁边进行激烈的枪战,让孩子目睹整个敌我猛烈开火的桥段,虽然这些场景在现实中经常所见,也充分体现了毒贩们的险恶用心和丧尽天良的暴虐行为,但作为影片公映,残酷暴力的枪战场景让幼小的孩子心灵受到强烈的撞击可能会诱发不良的行为滋生,但创作者大多只想真实的表现这些残酷的斗争,没有想到会让孩子们产生什么样的阴影?固然大多数孩子是不太可能去看这部电影,父母就是分级机器,但作为那些十多岁有独立行为的孩子,他们能否自行观影,我们可能就不得而知。所以电影对孩子的影响还是非常严重的。
像去年的《铜雀台》影片也是非常的重口味,有性表现和杀戮的桥段,有些父母以为是和历史有关系的,就有可能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但其实关于史料的东西很少,大部分是注水的成分偏多,父母带孩子看这样的影片很会遭来观众的白眼,而父母的好心变成驴肝肺,自然要被自我检讨的。仅仅从电影的图片和资料来分辨一部电影合不合适孩子看是不那么直观,所以由于没有分级制度,大家不太明白,所以总会被吐槽的尴尬。
记得很多年以前看《寡妇村》虽然有露肚脐的镜头,但影片的字幕都会出现提示,或在宣传画上注明“少儿不宜”几个字,但现在很多影片都没有这几个敏感字。或许有人会这么认为,没这几个字可能还不会被孩子高度重视,一旦有了这几个字,相反偷看的孩子更多。网吧禁止未成年孩子入内,那影院为什么就不能禁止一些未成年的孩子观影呢?
像《浮城谜事》这部电影活色生香的镜头也是很多,并且影片所表达的宗旨也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三观的培育有问题,可电影并没有“少儿不宜”几个字。一旦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看到这样的电影,相信他们的三观可能会有所变化,大大的不利于祖国花朵的健康生长。
最近的电影像《厨子戏子痞子》也是有些镜头很重口味,而《毒战》表现更具现实,虽然没有表现出小孩子被毒贩残忍杀害的镜头,还有死刑犯被处死的片段,这样的东西出现,让人还是有些难于接受。内地电影没有分级制度,但审片制度似乎尺度越来越开放,这样的现状让人很无语。一些不良少年冒险触犯法律的行为,多少也与一些影视作品的审美趣味有关。所以一些影片涉及什么不涉及什么这似乎是商业秘密,但作为观影的未成年孩子来说明显就有误区。
希望内地电影还是给影片的重口味打上分级标签,可别口袋卖猫,误人子弟。电影审查尺度开放,并不能替代电影分级制度,一部电影可别因为审查尺度的限制而毁了宏大的艺术内涵。假如有了分级制度,可以保证一部分电影的艺术创作,而不会感觉过分的剪辑让人莫名其妙。当然是不是有了电影分级制度,就会牵扯许多其他敏感问题,这还得看制度怎么定,原则性的东西怎么把握,迟迟装聋作哑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