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梓萱
笔者依然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几年前,在一个名为“最受尊敬企业”的评选活动中,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作为汽车行业的代表,与摩托罗拉、诺基亚、中国平安、万科、联想、海尔、海信等著名企业一同获奖。那时,上海通用的丁磊和广州本田的蒋平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给笔者的感受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与万科的王石及联想的柳传志相比,还略显拘谨,还不够从容、淡定,尽管他们都是连续三届的获得者,尽管那时这两家企业就被认为都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汽车企业。
时空轮转,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依然热衷公益事业,不同的是,汽车企业的老总们不再拘谨了,已经足够淡定和从容。在公益营销的路途上,他们成长迅速。2007年,我们忽然看到那么多汽车企业策划了公益活动,确切地说是加入到“公益营销”的事业当中来。这里有奇瑞21世纪东方之子奖学金,有江铃汽车的“江铃·溪桥工程”
,有上汽通用五菱的红十字天使计划,也有宝马的2007
BMW中国文化之旅等等。这是一个热闹的2007年,一个“公益营销”逐步升温的2007年。
如果我们把这些纷繁的公益活动定义在“营销”范畴内,那么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营销行为。此类公益营销就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在产生公益效益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优先选择该企业产品的一种营销行为。
如果我们从另一侧面看,“公益营销”其实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以符合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容易在公众中获得更高的信任度,提升品牌美誉度,使其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时,我们会发现,不管我们从营销方面还是社会责任方面去理解企业的公益活动,不管企业主体把公益营销当成目的还是方法,这些都是汽车企业在通过汽车文明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方式,是好事。
偶尔会有企业界的朋友向笔者抱怨,常规的营销行为和方法可以增加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但对于品牌的美誉度提升却价值不高。诚然,这是一个营销体系和方法的问题,但当越来越多的公益营销模式出现时,这应该被更多企业所关注,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的这个时代。“品牌内涵和外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看重。”1月10日,东风日产的副总经理任勇在他的办公室也向笔者强调,现代汽车营销竞争比较集中体现在品牌价值和文化上,而并不仅仅是从前的产品了。
在“公益营销”这个领域,跨国公司做了很好的“老师”。众多汽车巨头来到中国发展,文化的差异影响它们深入中国市场的进程,尤其是市场导入初期。从公益入手,一些跨国公司担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以这种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方式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所以,笔者以为,有了好的“老师”,自主品牌企业做为“学生”就该好好学习,要擅长学以致用,要能够青胜于蓝。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中国青年基金会举办的一次公益活动。在采访一位被资助的学生时,笔者清楚地看到那名学生真诚、感恩的神情。那种真诚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献上一份爱心,人们也同样真诚地希望更多孩子可以得到资助、完成学业。由此看来,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做得多些再多些。也许,公益营销本就没有终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