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大医院看病之苦
这几天忙得心力交瘁,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跑医院。
由于近日气温变化,患感冒的人日见增多,我家四口人三口都患上了感冒。女儿先患上感冒自己对症下药,并无大碍就好了。可紧接着儿子感冒发烧39度,看到这么厉害,赶紧去当地最好最大的医院,到哪里挂个专家号排了88号,陪儿子等了半个小时,实在等不了了改挂急诊吧。急诊大夫给开了退烧针和头孢,折腾了3个小时回去了,晚上又烧,没辙找医生朋友给打退烧针,抗病毒针,第二天继续。几趟下来在大医院人山人海的大环境下,我也感冒了,和儿子一起打吊瓶。
几天跑医大,看到医大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用没有下脚的地方形容一点不为过。今天药打完了,为了巩固一下,我又续开药,没想到医生把立健舒开成立健新,到静点时护士说不对,虽都是头孢类,也得换药,我楼上楼下又签字盖章填单排队退款,再开药跑下来3个小时才把药换完。
现在病好了反思自己真是医院选择上的错误,文秀说的对,日常的感冒门诊或急诊医生就可以处理的很好,可我真有些自寻烦恼了,只迷信大医院,教授,真是吃尽了苦头。
由我这次的经历联想到最近看到的报道:百姓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全国范围内一种普遍情况是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中小医院门可罗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百姓一直在矢志不移地“迷信”着大医院呢?我们马上发现一个由此而引发的连锁反应: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大医院越来越挤。而被遗忘的社区或一般的医院,则常年处于半闲置状态。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与此对应的是,终于将众多的矛盾全部聚焦到大医院身上,逼得我们非去正视它不可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百姓不顾一切代价,要往大医院里跑呢?
首先是百姓对大医院集体存在一种“迷信”心理。但他们为什么会“迷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且不说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的现实,单去大医院转一圈,我们就会发现,那里不仅会聚了名教授、名大夫,而且设备先进,大处方、高设备依赖、过度医疗等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同时,一些基层医院为了“市场化”搞创收,把一些科室承包给外人经营,一些假冒伪劣的江湖郎中趁虚而入,患者怎能放心就医?
业内人士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大医院既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的好处,又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赚钱的好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垄断,使得他们在市场化过程中,占尽了优势;市场意识下的大医院,技术封锁无疑成了其保持优势的重要手段。如此说来,老百姓的“大医院迷信”情结,看似意料之外,实则也在情理之中。
存在并非就一定合理。当众多存在的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逼迫相关部门应该去思考如何打破老百姓的“大医院迷信”情结。
真要解决问题,难度并不大。有限的医疗资源应充分利用,特别是人力资源尤应如此;加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可以组织城市大医院已退休但仍愿意发挥余热的资深医生,前往中小城市的基层医院坐诊;加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中小医院的医疗水平等等。今天刊新闻报道说:哈尔滨实行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医生轮岗等措施就是非常好的举措,真希望大医院和中小医院都能资源共享,以解老百姓看病之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