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路是我市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有轨电车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可在我居住的城市还保留了这样一条线路——这就是54路有轨电车。如今也只有在东北的长春、大连和鞍山等城市,仍然还保留着这种车,使其成为一条特有的流动风景线。
记得小时候有轨电车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每天乘坐它上班上学办事,几乎每天的早晚的路程都是在有轨车的“咣当
咣当”声中度过的。有轨电车的上面有一条长长的弓子,由它将架于空中的导线中的电流引到有轨电车内,使车内电机运转,使电车行驶。电流的回路则是铺设在地面上的两条铁轨,金属车轮通过铁轨把电流送回电机。有轨电车是后来相对于无轨电车而得名,在无轨电车出现前,它当时的名字就叫电车。它虽然不太灵便但是容纳量极大,而且票价便宜,办一张月票随便坐,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当时人们俗称有轨电车为“当当车”,因为它一面行走一边发出“当当”的声音。这声音来自司机脚下的铃铛,司机一边驾驶车辆一边不断踩动脚下的铃铛以提醒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注意安全,于是留下一路的“当当”乐曲。那时有轨电车的中门和后门各设有一名售票员,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枚哨,那哨吹起来发出“嗡……嗡……”的响声。当关好中后车门的时候,售票员便吹响哨子向司机发出可以行车的信号。
后来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快,无轨车逐渐取代了有轨车,现在我市也只保留了54路一条有轨电车线路。54路现代有轨电车老车新貌,仍然在轨道上沿着不变的两条铁轨“咣当咣当”的日夜忙碌着。
我不坐有轨车已经有20几年了,“十一”前出去办事,正好遇到是一个有轨车站点,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虽然道路绕了点,还是心甘情愿的登上有轨电车。
车厢内窗明几亮,依然是对排的乘坐席,只是没有了售票员,现在已成了无人售票车。
由于是终点站,上车后每个人都有座位,看着十几个人坐在一条长椅上,陌生人之间的“亲密接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也和谐了许多,由于是早晨上班时间,车上多是中青年人。
在“咣当
咣当”声中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仿佛又回到了背着书包上学的年代,看着高楼,树木一排排先后移动,一站站的停靠,车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车到宽平大桥站时上来了十几位老人,老人们个个大包小裹,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是一个早市,看到老人们陆续上车,呼啦啦座位上的人争着站了起来,在一片"谢谢"声中老人们逐一落坐。我在一旁看呆了,近些年来,在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事不断引起大家的争议,车上虽设置“老幼孕残坐席”,可是一些年轻人坐在上面,遇到老幼孕残视而不见,已是见怪不怪的事了,可是今天在54路有轨车上,我再一次看到了文明的回归。我想让座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不只是给老人们带来了关爱,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让座事小亦非小,公交车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洞悉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让座是公德,是爱心的体现,让弱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情,它的背后还折射出每个人心底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公交车上,如果每一位市民都能留心关爱别人,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培养成习惯,那我们的城市形象一定会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