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梦想:做喜欢做的事
文:布衣布舍
图片转载自网络
在一位博友那里,看到了一则故事,很有意思。一位到某西方国家留学的学生到酒店吃饭,大厨对他很难过地说:如果宏观经济还不好的话,他就不得不回到银行里做经济师了。原来,大厨本来是经济师,一直喜欢厨艺,在经济条件稍好一些后,他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当大厨。
博友说,这位留学生很为大厨的做法吃惊。我想,留学生吃惊的理由,肯定是觉得相对于大厨而言,经济师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大厨应该更喜欢做经济师才合乎情理。
我演绎了一下,在这位留学生或者多数国人眼中,这则故事的版本应是这样的:一位西方来华的留学生到某银行咨询理财事宜,经济师很感慨地对他说:如果宏观经济还不好的话,我可能不得不回饭店做大厨了。虽然,可能在饭店,他是一个发展潜力特别大、最受欢迎的大厨,而在银行,他因为转行晚,起点低,可能是发展前景最为暗淡的经济师。
曾经有一条流传非常广的准黄色短信: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我一直以为,这则短信之所有能够流行,不仅仅在于编者将“做爱”、“交配”这样敏感词汇巧妙地镶嵌到句子里,更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们的一种隐痛:做事和交往很难从心所欲,在许多时候,人们都在疲惫地应酬、机械地应付,是戴着面具活着。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意的、想做的事情只有十之一二。有人说,婚姻是建立在面包基础上的,其实做事、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不容易,需要许多前提条件。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还没有到那种相对富足的程度,人们做事很大程度上还是为生活而奔波,这就决定了做事大多不能凭本身喜好,还只能是为了裹腹,为了过上好日子。
做喜欢做的事,困难的原因还在于,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发现自己兴趣与特长所在,所以,一生都和那位不被看好的经济师一样,生活在世俗的标准里,为薪水而活着,为满足生活而做事。
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讲,应该已经上升到自我实现需求的层次。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意味着不用裹腹发愁,生活已脱离温饱,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高度。可以执着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曲解一下某些哲学家的意思,这是人生走过必然王国,达到了自由王国。
2008年,在这座城市,希望自己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虽然可能性微乎其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