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手持防护武器——盾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有位英雄叫邢天,作战非常勇敢。据说与黄帝作战时,邢天被斩去脑袋,依然一手持盾,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由此可见,黄帝时期便有盾了。
古代将士在作战时,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兵器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我国古代的盾多由木、竹、藤、皮革或铜、铁制成。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少数盾呈圆形。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摆下鸿门宴,并令项庄舞剑,准备刺杀刘邦。大将樊哙使用盾牌将在门前的持戟卫士撞倒,冲进宴会厅,保护了刘邦。樊哙力大,用的是铁盾。但多数将士没有那样大的力气,所以历史上各朝装备部队的盾牌更多的由木和皮革制成。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让年轻敏捷的士兵持较轻的藤牌,让高大健壮的士兵拿长些的盾牌。与倭寇作战时,他指挥队伍,前面“二牌并列”,后面士兵拿着一种叫狼筅(xiǎn)的长兵器紧紧跟随,防备敌人袭击持牌士兵的身后。这种阵法将防御与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曾经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大显神威。
明代还发明过一种“虎头火牌”。这种盾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二三丈远,足可抵挡强兵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一二十枚,临敌时,突然发射,威力极大。
近代枪炮出现后,盾牌防御能力减弱,逐渐退出战争舞台。但在防暴警察那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盾牌的身影。
图为汉代持盾步兵俑